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0-14页 |
0.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2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0.3 本文的考察对象、语料选择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V来V去”格式概说 | 第14-31页 |
1.1 “V来V去”的分类 | 第14-17页 |
1.2 “V来V去”的语法意义 | 第17-20页 |
1.2.1 反复与持续 | 第17-19页 |
1.2.2 “V来V去”的主观量 | 第19-20页 |
1.2.3 小结 | 第20页 |
1.3 “V来V去”的语用意义 | 第20-22页 |
1.3.1 “V来V去”的主观消极意义 | 第20-21页 |
1.3.2 单纯表示动作反复持续时间长的“V来V去” | 第21-22页 |
1.3.3 “V来V去”的主观积极意义 | 第22页 |
1.4 “V来V去”对“V”的选择 | 第22-31页 |
1.4.1 对“V”的语义平面的选择 | 第23-27页 |
1.4.2 对“V”的语法平面的选择 | 第27-31页 |
2 相近式“V来V去”研究 | 第31-41页 |
2.1 相近式及V_1、V_2的基本特点 | 第31-33页 |
2.2 相近式“V来V去”与近义联合式动词 | 第33-39页 |
2.2.1 近义联合式动词的生成机制 | 第33-34页 |
2.2.2 相近式“V来V去”的生成机制 | 第34-36页 |
2.2.3 近义联合式动词进入J式的限制条件 | 第36-39页 |
2.3 相近式与相同式 | 第39-41页 |
3 相关式“V来V去”研究 | 第41-47页 |
3.1 相关式“V来V去”的基本特点 | 第41-44页 |
3.1.1 正相关式及V_1、V_2的基本特点 | 第41-42页 |
3.1.2 负相关式及V_1、V_2的基本特点 | 第42-44页 |
3.2 负相关式“V来V去”与反义联合式动词 | 第44-47页 |
3.2.1 反义联合式动词的生成机制 | 第44-45页 |
3.2.2 负相关式“V来V去”的生成机制 | 第45-47页 |
4 “V来V去”及其变形式 | 第47-59页 |
4.1 相同式及其变形式 | 第48-52页 |
4.1.1 A类相同式及其变形式 | 第49-50页 |
4.1.2 B类相同式及其变形式 | 第50-52页 |
4.1.3 C类相同式及其变形式 | 第52页 |
4.1.4 小结 | 第52页 |
4.2 相近式及其变形式 | 第52-55页 |
4.2.1 相近式与变形式Ⅰ | 第52-53页 |
4.2.2 相近式与变形式Ⅱ | 第53-54页 |
4.2.3 相近式与变形式Ⅲ | 第54-55页 |
4.2.4 小结 | 第55页 |
4.3 相关式及其变形式 | 第55-59页 |
4.3.1 正相关式及其变形式 | 第56-58页 |
4.3.2 负相关式及其变形式 | 第58-59页 |
5 结语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