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6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7-9页 |
(二) 本论题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9-11页 |
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及分析 | 第11-13页 |
(三)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研究重点、难点及拟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3.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一、 弗洛姆道德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6-22页 |
(一) 弗洛姆道德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1. 弗洛姆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 | 第16-17页 |
2. 弗洛姆道德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二) 弗洛姆道德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8-22页 |
1. 犹太教的影响 | 第19页 |
2. 马克思主义人道观的影响 | 第19-20页 |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 第20-21页 |
4. 巴赫芬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 | 第21页 |
5. 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 | 第21-22页 |
二、 弗洛姆道德思想的理论要旨 | 第22-32页 |
(一) 弗洛姆道德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人性论 | 第22-27页 |
1. 夹在生存矛盾中的人性:个体存在的“二律背反” | 第22-23页 |
2. 生存需要:人之本质的逻辑前提 | 第23-26页 |
3. 善恶并在:人之道德发展的两种潜能 | 第26-27页 |
(二) 弗洛姆道德思想的理论内核 | 第27-32页 |
1. 良心:个体道德发展的源动力 | 第27-28页 |
2. 自爱:个体道德发展的心理前提 | 第28-30页 |
3. 幸福:个体道德评判的终极标准 | 第30-32页 |
三、 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 | 第32-38页 |
(一) 培养具有生产性人格的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 第32-35页 |
(二) 体验性知识: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35-36页 |
(三) 言传身教: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36-37页 |
(四) 理性权威:教师的道德身份及师生关系的价值规约 | 第37-38页 |
四、 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8-44页 |
(一) 道德教育应着重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 | 第39-40页 |
(二) 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 第40-41页 |
(三) 道德教育应营造一种公正的校园学习氛围 | 第41-42页 |
(四) 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