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7-22页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2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2.3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4-2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研究综述 | 第27-84页 |
2.1 目标取向 | 第27-47页 |
2.1.1 提出背景 | 第27-28页 |
2.1.2 个体层次目标取向 | 第28-39页 |
2.1.3 团队层次目标取向 | 第39-44页 |
2.1.4 跨层次目标取向 | 第44页 |
2.1.5 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 第44-47页 |
2.2 反馈询问行为 | 第47-63页 |
2.2.1 反馈寻求行为的提出背景 | 第47-48页 |
2.2.2 反馈寻求行为的种类 | 第48-49页 |
2.2.3 反馈寻求行为的动机 | 第49-52页 |
2.2.4 反馈寻求行为的测量 | 第52-54页 |
2.2.5 反馈寻求行为的前因 | 第54-58页 |
2.2.6 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结果 | 第58-59页 |
2.2.7 反馈寻求行为作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 | 第59-61页 |
2.2.8 反馈询问行为 | 第61-62页 |
2.2.9 研究述评 | 第62-63页 |
2.3 员工创造力 | 第63-72页 |
2.3.1 员工创造力的内涵 | 第63-64页 |
2.3.2 理论框架 | 第64-66页 |
2.3.3 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 第66-71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71-72页 |
2.4 组织支持感 | 第72-80页 |
2.4.1 组织支持感的背景和内涵 | 第72-73页 |
2.4.2 组织支持感的维度和测量 | 第73-74页 |
2.4.3 组织支持感的前因研究 | 第74-77页 |
2.4.4 组织支持感的结果研究 | 第77-79页 |
2.4.5 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 | 第79页 |
2.4.6 研究述评 | 第79-80页 |
2.5 相关关系研究 | 第80-84页 |
2.5.1 目标取向与反馈询问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80-81页 |
2.5.2 目标取向与创造力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81-82页 |
2.5.3 研究述评 | 第82-84页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84-99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84-87页 |
3.1.1 自我调节理论 | 第84-85页 |
3.1.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85-87页 |
3.2 概念界定 | 第87-89页 |
3.2.1 目标取向界定 | 第87页 |
3.2.2 反馈询问行为界定 | 第87-88页 |
3.2.3 创造力界定 | 第88页 |
3.2.4 组织支持感界定 | 第88-89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89-97页 |
3.3.1 目标取向与创造力的关系 | 第89-92页 |
3.3.2 目标取向与反馈询问行为的关系 | 第92-94页 |
3.3.3 反馈询问行为与创造力的关系 | 第94-95页 |
3.3.4 组织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 第95-97页 |
3.4 假设总结 | 第97-99页 |
4. 问卷设计及小样本调查 | 第99-115页 |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过程 | 第99-101页 |
4.1.1 设计原则 | 第99-100页 |
4.1.2 设计过程 | 第100-101页 |
4.2 测量量表设计 | 第101-105页 |
4.2.1 目标取向量表 | 第102-103页 |
4.2.2 反馈询问行为量表 | 第103-104页 |
4.2.3 创造力量表 | 第104页 |
4.2.4 组织支持感量表 | 第104-105页 |
4.2.5 控制变量 | 第105页 |
4.3 小样本测试与量表检验 | 第105-115页 |
4.3.1 预测试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4.3.2 预测试问卷的品质检验 | 第107-114页 |
4.3.3 小结 | 第114-115页 |
5. 数据收集与假设检验 | 第115-142页 |
5.1 样本数据收集 | 第115-116页 |
5.2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 第116-117页 |
5.3 样本的正态性检验 | 第117-118页 |
5.4 测量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 第118-123页 |
5.4.1 信度分析 | 第119-121页 |
5.4.2 效度分析 | 第121-123页 |
5.5 个体控制变量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3-130页 |
5.5.1 性别对关键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4-125页 |
5.5.2 年龄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5-126页 |
5.5.3 学历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6-127页 |
5.5.4 职务级别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7-128页 |
5.5.5 工作年限对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128-130页 |
5.6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0-132页 |
5.6.1 目标取向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 第130-131页 |
5.6.2 目标取向与反馈询问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131页 |
5.6.3 反馈寻求行为与创造力的相关分析 | 第131页 |
5.6.4 目标取向、组织支持感与反馈寻求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131-132页 |
5.7 变量间共线性诊断 | 第132-133页 |
5.8 研究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分析 | 第133-135页 |
5.8.1 目标取向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5.8.2 目标取向对反馈询问行为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5.8.3 反馈询问行为对创造力的影响 | 第135页 |
5.9 中介效应分析 | 第135-138页 |
5.9.1 中介作用的定义与检验程序 | 第135-136页 |
5.9.2 中介作用检验 | 第136-138页 |
5.10 调节效应分析 | 第138-140页 |
5.11 假设检验结果 | 第140-14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42-146页 |
6.2 理论深化与创新 | 第146-149页 |
6.3 管理启示 | 第149-151页 |
6.4 研究不足 | 第151-152页 |
6.5 未来展望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7页 |
附录: 正式调查问卷 | 第177-183页 |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