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以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为例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1 理论意义第15-16页
        1.2.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3 文献综述第17-31页
        1.3.1 核心概念厘定第17-22页
        1.3.2 国内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研究第22-26页
        1.3.3 国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研究第26-29页
        1.3.4 国内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评价第29-31页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第31-34页
        1.4.1 研究思路第31页
        1.4.2 技术路线第31-34页
        1.4.3 数据来源第34页
    1.5 研究方法第34-37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35页
        1.5.2 案例分析法第35页
        1.5.3 比较分析法第35-36页
        1.5.4 深入访谈法第36页
        1.5.5 参与观察法第36-37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37-39页
        1.6.1 总结了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第37-38页
        1.6.2 提出了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第38页
        1.6.3 探索了协同治理机制的要件改进与运转策略第38-39页
第2章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9-55页
    2.1 协同治理的研究缘起第39-40页
        2.1.1 公共事务飞速发展对传统治理提出严峻挑战第39页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解决公共问题上日渐式微第39-40页
        2.1.3 实践中催生出区别于以往行政改革的新治理第40页
    2.2 协同治理的理想形态与近义术语第40-43页
        2.2.1 协同治理的理想形态第41页
        2.2.2 协同治理的近义术语第41-43页
    2.3 协同治理的分析框架第43-48页
    2.4 协同治理的研究内容第48-52页
        2.4.1 协同治理的背景第48页
        2.4.2 协同治理的机制第48-49页
        2.4.3 协同治理的行动第49-51页
        2.4.4 协同治理的产出第51-52页
    2.5 协同治理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第52-55页
        2.5.1 治理理论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协同治理理论兴起的内因第52页
        2.5.2 满足发展型需求的转型时期政府改革目标需要协同治理理论第52-53页
        2.5.3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协同基因促使协同治理理论跨越文化边疆第53页
        2.5.4 新公共管理运动导致公共性的扩散为协同治理理论带来契机第53-55页
第3章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背景第55-69页
    3.1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背景第55-63页
        3.1.1 地方经济与生态环境:穿越环境高山第55-59页
        3.1.2 第五个现代化与第五个文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第59-61页
        3.1.3 从国家到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保驾护航第61-63页
    3.2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驱动力量第63-68页
        3.2.1 辽宁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第63-64页
        3.2.2 辽宁NGO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第64-65页
        3.2.3 企业参与治理意愿的激发第65-66页
        3.2.4 地方政府对治理合力的需求第66-67页
        3.2.5 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减排压力第67-68页
    3.3 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案例分析第69-114页
    4.1 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演进第69-75页
        4.1.1 “九五”时期:政府管理阶段第70-71页
        4.1.2 “十五”时期:参与管理阶段第71-73页
        4.1.3 “十一五”至今:协同治理阶段第73-75页
    4.2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个案深描第75-101页
        4.2.1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动因第75-76页
        4.2.2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机制第76-93页
        4.2.3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行动第93-98页
        4.2.4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产出第98-101页
    4.3 辽河流域治理阶段的比较分析第101-106页
        4.3.1 协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可行选择第101-104页
        4.3.2 协同治理:符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第104-106页
    4.4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学理解读第106-112页
        4.4.1 多主体协同合作的不可替代性第106-107页
        4.4.2 建立富有创新性质的协同机制第107-108页
        4.4.3 治理行动符合协同行动的特点第108-110页
        4.4.4 协同治理过程各环节顺畅连接第110-111页
        4.4.5 协同治理过程缔结了协同关系第111-112页
    4.5 小结第112-114页
第5章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提出第114-127页
    5.1 辽河流域协同治理的研究发现第114-120页
        5.1.1 以政府为中心规避了协同治理解体风险第115页
        5.1.2 自上而下压力正向激励了协同治理主体第115-117页
        5.1.3 权宜应变的特质增强了协同治理灵活性第117-118页
        5.1.4 复杂协同关系网络稳定了协同治理结构第118-120页
    5.2 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的提出第120-122页
    5.3 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推广的再考量第122-127页
        5.3.1 生态环境目标的再权衡第122-123页
        5.3.2 协同治理机制的再适用第123-124页
        5.3.3 协同治理主体的再拓展第124-127页
第6章 辽宁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优化第127-139页
    6.1 绿色振兴:以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成果带动经济发展第127-129页
    6.2 治理主体:激励公共事务利益相关者广泛积极参与第129-132页
        6.2.1 鼓励公众广泛积极参与第129-130页
        6.2.2 确保共识相关方的独立表达第130页
        6.2.3 提升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能力第130-131页
        6.2.4 促使企业主动履行环境责任第131-132页
    6.3 机制进阶:改进关键要件以完善优化协同治理机制第132-134页
        6.3.1 从会议沟通到审慎沟通第132-133页
        6.3.2 从压力共识到弹性共识第133页
        6.3.3 从资金投入到资源投入第133-134页
    6.4 践行方略:运用策略让协同治理机制持续运转起来第134-136页
        6.4.1 构建主体意识第134-135页
        6.4.2 制定正式规则第135-136页
        6.4.3 获取阶段成果第136页
    6.5 灵活调整:以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的动态化第136-139页
第7章 结论第139-142页
    7.1 研究结论第139-140页
        7.1.1 协同治理理论对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具有适用性第139页
        7.1.2 辽宁辽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彻底改观是对协同治理理论的实践验证第139-140页
        7.1.3 通过辽河流域协同治理实例提炼出中心压力权变式协同治理模型第140页
        7.1.4 中心压力权变式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型全面推广的再考量与优化第140页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附录A 论文实地调研名单第152-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作者简介第157-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标取向对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自我调节的视角
下一篇:液滴破碎动力学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