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辅导对六年级小学生感恩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4页
1.文献综述第14-25页
    1.1 感恩第14-21页
        1.1.1 感恩的概念第14-15页
        1.1.2 感恩的维度第15页
        1.1.3 感恩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1.1.4 感恩品质的影响因素第16-17页
        1.1.5 感恩品质的测量第17-18页
        1.1.6 感恩的相关研究第18-19页
        1.1.7 感恩的干预研究第19-21页
    1.2 团体心理辅导第21-25页
        1.2.1 团体辅导的概念第21页
        1.2.2 团体辅导的理论第21-22页
        1.2.3 团体辅导对感恩品质干预的优势第22-23页
        1.2.4 团体辅导干预的有效性比较第23-25页
2.问题提出第25-28页
    2.1 以往研究不足第25-26页
    2.2 问题的提出第26-27页
    2.3 研究目的第27页
    2.4 研究意义第27-28页
        2.4.1 理论意义第27页
        2.4.2 实践意义第27-28页
3.研究设计第28-42页
    3.1 研究内容第28页
    3.2 研究对象第28-30页
        3.2.1 现状调查对象第28-29页
        3.2.2 团辅干预的研究对象第29-30页
    3.3 研究工具第30-31页
        3.3.1 定量工具第30-31页
        3.3.2 定性工具第31页
    3.4 研究假设第31页
    3.5 研究思路第31-32页
    3.6 实验设计第32-34页
        3.6.1 实验设计表第32页
        3.6.2 控制组一的活动设计第32-33页
        3.6.3 额外变量的控制第33-34页
        3.6.4 辅导者受训背景第34页
        3.6.5 实验实施第34页
    3.7 感恩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第34-42页
        3.7.1 团体辅导设计目标第34-35页
        3.7.2 已有感恩团辅方案分析第35页
        3.7.3 方案设计的理论与事实依据第35-38页
        3.7.4 感恩团体辅导方案第38-40页
        3.7.5 本团辅方案的创新第40页
        3.7.6 专家效度检验第40-42页
4.研究结果第42-58页
    4.1 六年级学生感恩品质现状调查第42-45页
        4.1.1 六年级小学生感恩品质整体状况第42页
        4.1.2 六年级小学生感恩品质的差异特点第42-45页
    4.2 团体辅导干预结果第45-48页
        4.2.1 干预前差异比较第45页
        4.2.2 后测差异比较第45-46页
        4.2.3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6页
        4.2.4 控制组一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6页
        4.2.5 控制组二前后测差异比较第46-47页
        4.2.6 实验组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第47页
        4.2.7 控制组一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第47页
        4.2.8 控制组二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第47页
        4.2.9 三组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第47-48页
    4.3 定性评估结果第48-58页
        4.3.1 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反馈第48-49页
        4.3.2 活动收获与团体评价第49页
        4.3.3 成员收获总结第49-52页
        4.3.4 辅导者跟踪日记第52-53页
        4.3.5 个案分析第53-58页
5.分析与讨论第58-70页
    5.1 现状调查讨论第58-61页
        5.1.1 六年级学生感恩总体现状分析第58页
        5.1.2 六年级学生感恩的差异特点分析第58-61页
    5.2 团辅训练方案讨论第61-62页
    5.3 团体辅导对感恩品质影响的效果分析第62-64页
    5.4 团辅疗效因子讨论第64-65页
    5.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第65-67页
    5.6 研究主要贡献和创新第67-68页
    5.7 研究不足与愿望第68-70页
        5.7.1 研究不足第68-69页
        5.7.2 对未来的期望第69-70页
6.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附录第78-96页
致谢信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
下一篇:社会性别视角下全面“二孩”政策对城镇职业女性影响研究--基于洛阳市安乐镇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