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背景以及问题提出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问题提出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第12-13页
        1.2.1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2 研究目的第13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3-16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3页
第二章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第23-27页
    2.1 深度学习定义第23页
    2.2 网络环境下的深度学习第23-24页
    2.3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第24-25页
    2.4 深度学习相关理论第25-27页
        2.4.1 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第25页
        2.4.2 情境认知理论第25-26页
        2.4.3 新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第26-27页
第三章 问卷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第27-34页
    3.1 调查问卷设计第27-29页
        3.1.1 调查问卷的维度第27-28页
        3.1.2 调查问卷的构成第28-29页
        3.1.3 调查问卷的量表第29页
    3.2 调查对象与实施第29-30页
        3.2.1 调查抽样第29-30页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30页
    3.3 信度效度检验第30-34页
        3.3.1 信度检验第30-32页
        3.3.2 效度检验第32-34页
第四章 大学生深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第34-43页
    4.1 深度学习认识维度的分析第35-36页
    4.2 学习的驱动力维度的分析第36-37页
    4.3 学习资源使用维度的分析第37页
    4.4 知识建构理解维度的分析第37-38页
    4.5 问题解决能力维度的分析第38-39页
    4.6 沟通交流情况维度的分析第39页
    4.7 深度学习现状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第39-40页
    4.8 大学生深度学习现状小结第40-43页
第五章 大学生深度学习影响因素分析第43-60页
    5.1 主成分分析第43-44页
    5.2 回归分析第44-52页
        5.2.1 深度学习现状得分第45-46页
        5.2.2 深度学习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46-52页
    5.3 归纳总结分析第52-58页
        5.3.1 分析模型的确定第52页
        5.3.2 学业挑战水平因素影响分析第52-54页
            5.3.2.1 大学生整体学业挑战水平分析第52-53页
            5.3.2.2 大学生学业挑战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第53-54页
        5.3.3 沟通交流频度因素影响分析第54-55页
            5.3.3.1 大学生整体沟通交流频度分析第54页
            5.3.3.2 大学生沟通交流频度的专业类别差异分析第54-55页
        5.3.4 主动合作水平因素影响分析第55-56页
            5.3.4.1 大学生整体主动合作水平分析第55-56页
            5.3.4.2 大学生主动合作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第56页
        5.3.5 深度加工水平因素影响分析第56-57页
        5.3.6 反思评价水平因素影响分析第57-58页
    5.4 大学生深度学习影响因素小结第58-60页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第60-65页
    6.1 培养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第61-62页
    6.2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驱动力第62页
    6.3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第62页
    6.4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和深度加工能力第62-63页
    6.5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第63页
    6.6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动合作及沟通交流能力第63-64页
    6.7 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评价和反思能力第64-65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65-67页
    7.1 研究结论第65页
    7.2 本研究的不足第65-66页
    7.3 未来展望第66-67页
附录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教师自主支持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Z幼儿园为例
下一篇:团体辅导对六年级小学生感恩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