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主要方法 | 第14页 |
1.4 本文的创新工作 | 第14-15页 |
第2章 股权激励的理论及要素 | 第15-21页 |
2.1 股权激励的内涵 | 第15页 |
2.2 股权激励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2.2.2 激励理论 | 第16-18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页 |
2.3 股权激励操作模型 | 第18-19页 |
2.3.1 限制性股票 | 第18页 |
2.3.2 股票期权 | 第18-19页 |
2.3.3 经营者/员工持股 | 第19页 |
2.4 股权激励的要素 | 第19-21页 |
第3章 G公司激励现状及股权激励可行性分析 | 第21-37页 |
3.1 G公司简介 | 第21-24页 |
3.2 G公司员工激励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4-34页 |
3.2.1 G公司员工激励现状 | 第24-28页 |
3.2.2 G公司员工激励机制问卷调查 | 第28-29页 |
3.2.3 G公司员工激励机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3.2.4 G公司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3.3 G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可行性 | 第34-36页 |
3.3.1 股权激励的宏观环境分析 | 第34-35页 |
3.3.2 股权激励的微观环境分析 | 第35-36页 |
3.4 G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第4章 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37-49页 |
4.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原则与目标 | 第37-38页 |
4.1.1 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原则 | 第37页 |
4.1.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目标 | 第37-38页 |
4.2 股权激励方式设计 | 第38页 |
4.3 股票来源设计 | 第38-39页 |
4.3.1 定向发行股票 | 第39页 |
4.3.2 定向发行股票的影响 | 第39页 |
4.4 激励对象的范围及选定条件 | 第39-40页 |
4.5 分配方案设计 | 第40-44页 |
4.5.1 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总额 | 第40页 |
4.5.2 行权价格的确定 | 第40-41页 |
4.5.3 分配方式设计 | 第41-44页 |
4.6 股票期权的时间点设计 | 第44页 |
4.6.1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有效期 | 第44页 |
4.6.2 股票期权授予日 | 第44页 |
4.6.3 期权等待期 | 第44页 |
4.6.4 期权可行权日 | 第44页 |
4.7 股票期权的行权设计 | 第44-46页 |
4.7.1 行权条件 | 第44-45页 |
4.7.2 行权安排 | 第45-46页 |
4.8 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调整方法设计 | 第46-49页 |
4.8.1 股票期权数量的调整方法 | 第46页 |
4.8.2 行权价格的调整方法 | 第46-49页 |
第5章 G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保障机制 | 第49-53页 |
5.1 组织保障 | 第49页 |
5.2 制度保障 | 第49-51页 |
5.2.1 考核制度 | 第49-50页 |
5.2.2 财务管理体系 | 第50-51页 |
5.2.3 日常管理制度 | 第51页 |
5.3 文化保障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附录 G公司激励机制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