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4-17页 |
1.1.1 相关汉语句式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2 格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 理论背景 | 第18-23页 |
1.3.1 原则与参数理论的格理论 | 第18-21页 |
1.3.2 最简方案的一致理论 | 第21-2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3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3-24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主格优先原则 | 第25-53页 |
2.1 结构格、内在格与赋格成分的语类特征 | 第25-40页 |
2.1.1 格理论研究中的争议 | 第25-26页 |
2.1.2 动词与结构格和内在格的指派 | 第26-29页 |
2.1.3 名词与结构格和内在格的指派 | 第29-32页 |
2.1.4 介词与结构格和内在格的指派 | 第32-36页 |
2.1.5 C的赋格 | 第36-40页 |
2.2 内在格统一性条件的修正 | 第40-42页 |
2.3 "主格优先原则" | 第42-49页 |
2.3.1 结构格与内在格:孰先孰后 | 第42-46页 |
2.3.2 主格与其他结构格:孰先孰后 | 第46-48页 |
2.3.3 主格优先原则 | 第48-49页 |
2.4 主格优先的更多证据 | 第49-51页 |
2.4.1 Marantz的主格和宾格的赋格顺序研究 | 第49页 |
2.4.2 Chomsky的扩充的投射原则 | 第49-50页 |
2.4.3 O'Grady的主语特殊性研究 | 第50-51页 |
2.4.4 Keenan&Comrie的句法参与序列表(AH) | 第51页 |
2.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主格优先原则与领主属宾句 | 第53-76页 |
3.1 领主属宾句的特殊性 | 第53页 |
3.2 "移位说" | 第53-63页 |
3.2.1 "部分格"解释 | 第54-60页 |
3.2.2 "语链传格"解释 | 第60-62页 |
3.2.3 其他两种移位观点 | 第62-63页 |
3.3 "基础生成话题说" | 第63-65页 |
3.3.1 "基础生成话题"解释 | 第63-64页 |
3.3.2 "基础生成"解释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3.4 新的移位说方案:主格优先原则 | 第65-75页 |
3.4.1 思路与主张 | 第65-66页 |
3.4.2 左向分叉条件与汉语的领有名词移位 | 第66-69页 |
3.4.3 从其他三类动词看非宾格动词的赋格 | 第69-73页 |
3.4.4 主格优先原则与领主属宾句的生成 | 第73-75页 |
3.5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主格优先原则与汉语被动句 | 第76-106页 |
4.1 介词说 | 第76-79页 |
4.1.1 "被"是介词 | 第76-77页 |
4.1.2 介词说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4.1.3 关于介词悬空现象的争议 | 第78-79页 |
4.2 动词说 | 第79-86页 |
4.2.1 原位生成论 | 第79-80页 |
4.2.2 "作格化"论 | 第80-83页 |
4.2.3 "作格化"新论 | 第83-85页 |
4.2.4 其他动词说研究 | 第85-86页 |
4.3 双重地位说 | 第86-90页 |
4.3.1 对针对介词的新证据的重新考察 | 第86-87页 |
4.3.2 三种双重地位说 | 第87-89页 |
4.3.3 第三种双重地位遇到的难题 | 第89-90页 |
4.4 我们的解决方案:双重地位新论和主格优先原则 | 第90-102页 |
4.4.1 同音删除的重新考察 | 第91-92页 |
4.4.2 双重地位说新论 | 第92-95页 |
4.4.3 双重地位说新论的优势 | 第95-97页 |
4.4.4 主格优先原则与被动句的生成机制 | 第97-102页 |
4.5 几个特殊语言现象的解释 | 第102-104页 |
4.5.1 施事移位与长、短被动句的判定 | 第102页 |
4.5.2 被动句与"把"字句混用现象 | 第102-104页 |
4.6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主格优先原则与主谓谓语句 | 第106-140页 |
5.1 主谓谓语句的研究范围 | 第106-107页 |
5.2 "话题-陈述":基础结构与派生结构之辩 | 第107-110页 |
5.2.1 "话题-陈述"是基础结构 | 第107-108页 |
5.2.2 "话题-陈述"是派生结构 | 第108-110页 |
5.3 话题与主语之辩 | 第110-119页 |
5.3.1 话题不是主语 | 第110-115页 |
5.3.2 话题就是主语 | 第115-119页 |
5.4 话题化的语用特征与句法后果 | 第119-125页 |
5.4.1 语用与句法接口研究 | 第120-124页 |
5.4.2 语用信息句法化的可行性方案 | 第124-125页 |
5.5 主格优先原则与主谓谓语句的生成机制 | 第125-138页 |
5.5.1 主谓谓语句话题化手段 | 第125-128页 |
5.5.2 大主语的来源分类 | 第128-132页 |
5.5.3 主格优先原则对争议句式的解释 | 第132-138页 |
5.6 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六章 主格优先原则与无主句 | 第140-158页 |
6.1 汉语无主句现象 | 第140页 |
6.2 扩充的投射原则与无主句 | 第140-141页 |
6.3 扩充的格理论与无主句 | 第141-144页 |
6.3.1 扩充的格理论的解释 | 第141-143页 |
6.3.2 扩充的格理论解释存在的问题 | 第143-144页 |
6.4 主格优先原则与无主句结构分析 | 第144-157页 |
6.4.1 省略主语句 | 第144-145页 |
6.4.2 祈使无主句 | 第145-151页 |
6.4.3 典型无主句 | 第151-157页 |
6.5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8-161页 |
后记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