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 鲜切果蔬加工及研究技术 | 第11-14页 |
1.1 鲜切果蔬品质变化的原因 | 第11-12页 |
1.2 目前国内外保鲜措施 | 第12-14页 |
2 肉桂提取液的化学成分及防腐作用 | 第14-16页 |
2.1 肉桂的化学成分 | 第14-16页 |
3 李斯特菌的特性及其危害性 | 第16-17页 |
4 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肉桂提取物提取工艺及对李斯特菌的抑制特性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2.1.1 实验菌种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 | 第24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2.3 抑菌实验 | 第24-27页 |
2.3.1 菌悬液 | 第24-25页 |
2.3.2 抑菌性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3.3 MIC:采用稀释法 | 第25页 |
2.3.4 不同方法提取肉桂 | 第25页 |
2.3.5 超声波与乙醇回流法结合提取肉桂对李斯特菌抑制效果 | 第25-27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4.1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27页 |
2.4.2 乙醇浸提、乙醇回流、超声提取肉桂对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 | 第27-28页 |
2.4.3 超声波与乙醇回流法结合提取肉桂对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影响 | 第28-30页 |
2.5 结论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肉桂提取液对鲜切苹果保鲜的研究 | 第34-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原料处理 | 第35页 |
3.3.2 肉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35页 |
3.3.3 菌落总数测定 | 第35页 |
3.3.4 失水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5 Vc含量变化的测量 | 第36页 |
3.3.6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3.3.7 呼吸强度变化的测量 | 第36页 |
3.3.8 硬度的测量 | 第36页 |
3.3.9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第36页 |
3.3.10 样品中两种酶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4.1 菌落总数 | 第37-38页 |
3.4.2 肉桂提取液对苹果失水率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3 Vc含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4 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 第40页 |
3.4.5 肉桂提取液对苹果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6 硬度变化 | 第41-42页 |
3.4.7 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42-43页 |
3.4.8 样品中两种酶活性的变化 | 第43-45页 |
3.5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李斯特菌在鲜切苹果体内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50-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4.1.1 原材料 | 第50页 |
4.1.2 培养基 | 第50页 |
4.1.3 实验菌种 | 第50页 |
4.2 实验设备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3.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1页 |
4.3.2 不同温度处理 | 第51页 |
4.3.3 不同肉桂提取液浓度处理 | 第51页 |
4.3.4 不同肉桂提取液pH处理 | 第51页 |
4.4 细菌总数测定 | 第51-52页 |
4.5 生长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5.1 初级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4.5.2 二级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4.5.3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第52-53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4.6.1 初级模型的建立 | 第53-57页 |
4.6.2 二级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4.6.3 模型的可靠性评价 | 第58-60页 |
4.7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