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20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7-11页 |
一、委婉语在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7-9页 |
二、对比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汉缅委婉语词 | 第9页 |
三、可以为汉语委婉语教学提供参考 | 第9-11页 |
第二节 委婉语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一、汉语委婉语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缅语委婉语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一、委婉语词的界定 | 第15-1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的局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汉缅委婉语词语义对比 | 第20-33页 |
第一节 委婉语义相同、表达相同的委婉语词 | 第21-25页 |
一、死亡与殡葬 | 第21页 |
二、疾病与伤残 | 第21-22页 |
三、分泌与排泄 | 第22页 |
四、性爱与生育 | 第22-23页 |
五、身体器官与生理变化 | 第23页 |
六、家庭与婚配 | 第23-24页 |
七、人际关系与称谓 | 第24页 |
八、职业与境遇 | 第24-25页 |
九、动植物名称 | 第25页 |
第二节 委婉语义相同,表达相异的委婉语词 | 第25-29页 |
一、死亡 | 第25-26页 |
二、分泌与排泄 | 第26-27页 |
三、性爱与生育 | 第27页 |
四、犯罪与惩罚 | 第27页 |
五、家庭与婚配 | 第27-28页 |
六、职业与境遇 | 第28页 |
七、称谓(自称、对称) | 第28-29页 |
八、钱财与经济 | 第29页 |
九、品质与性情 | 第29页 |
第三节 汉语无委婉义的缅语委婉语词 | 第29-31页 |
一、缅文高中教材中出现的委婉语词 | 第29-31页 |
二、借用英语的委婉语词 | 第31页 |
第四节 缅语无委婉义的汉语委婉语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汉缅委婉语词文化内涵对比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汉缅委婉语词所蕴含的相近的文化内涵 | 第33-37页 |
一、汉缅相近的死亡等级观念 | 第33-34页 |
二、汉缅相近的死亡价值观念 | 第34页 |
三、汉缅相近的疾病上的观念 | 第34-35页 |
四、汉缅尊卑(自称、对称)的观念 | 第35-36页 |
五、汉缅排泄观念 | 第36页 |
六、汉缅性爱观念 | 第36页 |
七、汉缅职业上的观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汉缅委婉语词体现的文化差异 | 第37-45页 |
一、佛教用语词上的不同观念 | 第37-40页 |
二、文化融合程度不同 | 第40-41页 |
三、认知差异 | 第41-42页 |
四、缅语委婉语词反映出的文化特点 | 第42-43页 |
五、汉语委婉语词的特点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对汉语委婉语教学的启示 | 第45-59页 |
第一节 缅甸汉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启示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汉语学习者对词汇教学的看法与心理态度的研究分析 | 第49-53页 |
第三节 汉语委婉语词的教学方法 | 第53-59页 |
一、利用翻译法行委婉语词教学 | 第53-54页 |
二、利用对比法进行委婉语词教学 | 第54-56页 |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委婉语词的教学 | 第56页 |
四、利用语言的环境释义进行委婉语词教学 | 第56-57页 |
五、利用游戏法进行委婉语词的教学 | 第57页 |
六、利用表演法进行委婉语词的教学 | 第57-58页 |
七、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