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词表 | 第9-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5页 |
1.1 世界“头足类”资源概述 | 第13-14页 |
1.1.1 头足类概述 | 第13页 |
1.1.2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 章鱼资源及加工利用现状 | 第14-21页 |
1.2.1 章鱼资源概述 | 第14-16页 |
1.2.2 章鱼的生产消费及加工利用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即食生制章鱼产品的兴起 | 第18-21页 |
1.3 宏基因组学概述 | 第21-23页 |
1.3.1 宏基因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1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长蛸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第25-37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基本成分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2.3 氨基酸检测及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2.4 脂肪酸分析 | 第27-28页 |
2.2.5 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 第28页 |
2.2.6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2.3.1 基本营养成分 | 第28页 |
2.3.2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第28-32页 |
2.3.3 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3.4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分析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第3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即食生制章鱼品质的影响 | 第37-51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2.2 菌落总数(TVC)的测定 | 第38页 |
3.2.3 挥发性盐基氮(TVB-N)测定 | 第38-39页 |
3.2.4 pH值测定 | 第39页 |
3.2.5 三甲胺(TMA)测定 | 第39-40页 |
3.2.6 感官评定 | 第40-41页 |
3.2.7 数据分析 | 第41-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菌落总数变化 | 第42-44页 |
3.3.2 挥发性盐基氮(TVB-N)变化 | 第44-45页 |
3.3.3 pH值变化 | 第45-47页 |
3.3.4 三甲胺(TMA)变化 | 第47-48页 |
3.3.5 感官评定分析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即食生制章鱼菌相分析 | 第51-67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51-52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4.2.1 样品前处理 | 第52页 |
4.2.2 细菌D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4.2.3 16S rDNA V4区的PCR扩增 | 第53-54页 |
4.2.4 构建上机文库并测序 | 第54页 |
4.2.5 统计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6页 |
4.3.1 即食生制章鱼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第55页 |
4.3.2 即食生制章鱼细菌16s rDNA V4可变区扩增结果 | 第55-56页 |
4.3.3 测序基本数据处理结果 | 第56页 |
4.3.4 OTU聚类结果 | 第56-57页 |
4.3.5 基于物种丰度分析 | 第57-59页 |
4.3.6 基于群落结构分析 | 第59-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创新点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