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模式的变革 | 第9页 |
| (二)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 第9-10页 |
| (三)新课程呼吁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 第10页 |
|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严峻挑战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三、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渊源 | 第16-17页 |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 第16-17页 |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形式 | 第17页 |
| 二、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技术优势 | 第17-19页 |
|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 第18页 |
| (二)实现学生主动学习 | 第18页 |
| (三)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 | 第18页 |
| (四)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 | 第18-19页 |
|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原则 | 第19-21页 |
| (一)导向性原则 | 第19页 |
| (二)有效性原则 | 第19-20页 |
| (三)现实性原则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历史进程 | 第21-28页 |
| 一、简单引入与机械应用阶段 | 第21-22页 |
| (一)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与归纳 | 第21-22页 |
| (二)信息技术的机械应用 | 第22页 |
| 二、借鉴发展与多元应用阶段 | 第22-24页 |
| (一)信息化教学的借鉴与发展 | 第22-23页 |
| (二)信息技术的多元应用 | 第23-24页 |
| 三、探索重构与创新应用阶段 | 第24-25页 |
| (一)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与重构 | 第24页 |
| (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 第24-25页 |
|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趋势 | 第25-28页 |
| (一)各方协调,创造信息化优良环境 | 第26页 |
| (二)技术融合,实现信息化资源共享 | 第26-27页 |
| (三)全面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 第28-51页 |
| 一、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协作课堂教学 | 第29-35页 |
| (一)数字化课堂环境概述 | 第29-30页 |
| (二)模式设计与应用 | 第30-35页 |
| (三)应用分析 | 第35页 |
| 二、基于网络学案的自主课堂教学 | 第35-42页 |
| (一)网络学案概述 | 第36-37页 |
| (二)模式设计与应用 | 第37-42页 |
| (三)应用分析 | 第42页 |
| 三、电子书包环境下的个性化课堂教学 | 第42-51页 |
| (一)电子书包环境概述 | 第43-45页 |
| (二)模式设计与应用 | 第45-49页 |
| (三)应用分析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初中课堂应用中的问题 | 第51-58页 |
|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 | 第51-52页 |
| 二、主体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 | 第52-53页 |
|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互动反馈贫乏 | 第53-55页 |
|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重师生负担 | 第55-56页 |
| 五、常态化教学形式难以实现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改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的有效策略 | 第58-62页 |
| 一、树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态观 | 第58页 |
| 二、组织有效的人员技术培训 | 第58-59页 |
| 三、全面落实师生多维互动 | 第59-60页 |
| 四、充分应用多元化评价准则 | 第60-62页 |
| 注释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