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两种新型酶联免疫分析法超灵敏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语表第7-11页
第1章 前言第11-19页
    1.1 经典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概述第11-15页
        1.1.1 光度酶联免疫分析法第11-12页
        1.1.2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第12-13页
        1.1.3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第13-14页
        1.1.4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法第14-15页
    1.2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酶联免疫分析研究进展第15-18页
        1.2.1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理化性质、致病机理、感染对象和分布第15页
        1.2.2 L. monocytogenes的酶联免疫分析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3 大肠杆菌O157:H7的理化性质、致病机理、感染对象和分布第16-17页
        1.2.4 E. coli O157:H7的酶联免疫分析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 结语第18-19页
第2章 基于pELISA检测生菜中的L. monocytogenes第19-36页
    2.1 引言第19-21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1-22页
        2.2.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21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1页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制备第21-22页
    2.3 实验方法第22-24页
        2.3.1 致病菌及其培养条件第22页
        2.3.2 合成PAA修饰的SiO_2纳米颗粒(SiO_2@PAA)第22-23页
        2.3.3 偶联CAT和SiO_2@PAA(SiO_2@PAA@CAT)第23页
        2.3.4 合成生物素化SiO_2@PAA@CAT(SiO_2@PAA@CAT@Biotin)第23页
        2.3.5 建立双抗夹心 p ELISA 检测 L. monocytogenes第23-24页
        2.3.6 检测生菜样本中的L. monocytogenes第24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4-35页
        2.4.1 SiO_2、SiO_2@PAA、SiO_2@PAA@CAT和SiO_2@PAA@CAT@Biotin的表征第24-26页
        2.4.2 实验参数的优化第26-29页
        2.4.3 最低检测灵敏度的测定第29-32页
        2.4.4 验证pELSIA的特异性第32-33页
        2.4.5 pELSIA的实际应用第33-35页
    2.5 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CAT介导的荧光淬灭ELISA高灵敏检测牛奶中的E.coli O157:H7第36-51页
    3.1 引言第36-38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38页
        3.2.1 主要试剂及材料第38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8页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制备第38页
    3.3 实验方法第38-40页
        3.3.1 细菌来源及培养条件第38-39页
        3.3.2 合成生物素化mAb(Biotin@mAb)第39页
        3.3.3 合成SA化的CAT(SA@CAT)第39-40页
        3.3.4 建立荧光ELISA检测E. coli O157:H7第40页
        3.3.5 检测牛奶中的E. coli O157:H7第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3.4.1 H_2O_2介导的MPA-QDs荧光淬灭第40-42页
        3.4.2 实验参数的优化第42-45页
        3.4.3 荧光ELISA检测性能的评价第45-49页
        3.4.4 荧光ELISA的实际应用第49-50页
    3.5 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4.1 结论第51页
        4.1.1 基于pELISA检测生菜中L. monocytogenes第51页
        4.1.2 基于荧光淬灭ELISA检测牛奶中的E. coli O157:H7第51页
    4.2 展望第51-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附录1 试剂材料第62-63页
附录2 仪器设备第63-64页
个人介绍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获奖情况第66-67页
附件第67-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标记技术在草鱼个体识别中可行性探究
下一篇:胞外ATP作用人成熟精子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