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分子标记技术在草鱼个体识别中可行性探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1页
    1.1 草鱼概论第10-13页
        1.1.1 草鱼起源第10页
        1.1.2 草鱼形态特征、习性和主要经济价值第10-12页
        1.1.3 草鱼来源地——长江瑞昌段天然鱼苗场第12-13页
    1.2 鱼类鳞片概论第13-15页
        1.2.1 鱼鳞组成成分第13页
        1.2.2 鱼鳞结构第13-14页
        1.2.3 鱼鳞的作用第14-15页
    1.3 DNA条形码技术第15-16页
        1.3.1 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起源第15页
        1.3.2 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分类方面研究第15-16页
    1.4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第16-18页
        1.4.1 微卫星起源及作用第16-17页
        1.4.2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个体识别方面发展及研究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18-21页
        1.5.1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19页
        1.5.2 研究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草鱼总DNA提取方法的优化第21-30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材料试剂第22-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2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3.1 草鱼鱼鳞的选择和消化第23页
        2.3.2 草鱼总DNA提取第23-24页
        2.3.3 草鱼总DNA琼脂糖电泳检测第24页
        2.3.4 提取总DNA效果检测与比较第24-25页
    2.4 结果分析第25-28页
        2.4.1 改良Tris饱和酚-氯仿与传统酚-氯仿法提取草鱼总DNA比较第25-27页
        2.4.2 改良Tris饱和酚-氯仿法提取草鱼总DNA优势的验证第27-28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COI的DNA条形码技术在草鱼个体识别中可行性研究第30-39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材料试剂第30-31页
        3.2.1 实验材料第30页
        3.2.2 实验试剂第30-31页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1页
    3.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3.3.1 草鱼总DNA提取第31页
        3.3.2 线粒体COI基因的PCR扩增、纯化和测序第31-32页
        3.3.3 PCR产物回收和纯化第32页
        3.3.4 目的片段的TA克隆及COI基因的测序第32-33页
        3.3.5 COI基因序列分析第33页
    3.4 结果分析第33-38页
        3.4.1 草鱼线粒体COI基因PCR扩增结果第33页
        3.4.2 草鱼COI基因TA克隆,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结果第33-35页
        3.4.3 草鱼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第35-36页
        3.4.4 草鱼COI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第36-37页
        3.4.5 草鱼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和密码子不同位点碱基含量分析第37页
        3.4.6 草鱼遗传距离的分析第37-38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8-39页
第四章 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在草鱼个体识别中可行性研究第39-51页
    4.1 引言第39-40页
    4.2 材料试剂第40-41页
        4.2.1 实验材料第40页
        4.2.2 实验试剂第40-41页
        4.2.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1页
    4.3 实验方法第41-43页
        4.3.1 小范围草鱼个体识别第41-42页
        4.3.2 大范围草鱼个体识别实验性研究第42-43页
    4.4 结果分析第43-48页
        4.4.1 草鱼SSR引物的筛选第43-44页
        4.4.2 草鱼SSR片段扩增效果第44-45页
        4.4.3 草鱼个体识别性研究分析第45-48页
    4.5 结果讨论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IPCS家族基因的结构与表达分析
下一篇:两种新型酶联免疫分析法超灵敏检测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