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评价的问题 | 第11页 |
二、历史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要求 | 第11-12页 |
三、历史学科与表现性评价的契合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一、表现性评价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一)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15页 |
(二)表现性评价的优缺点 | 第15-16页 |
(三)表现性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 第16页 |
二、表现性评价的应用研究 | 第16-18页 |
(一)表现性的设计实施步骤 | 第16-17页 |
(二)运用表现性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 第17-18页 |
(三)表现性评价与高考相联系 | 第18页 |
(四)表现性评价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 第18页 |
三、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一)对历史学科体系中的表现性评价缺乏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二)对历史学科体系中的表现性评价缺乏实践研究 | 第19页 |
四、本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表现性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 | 第22页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22-23页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一、学习目标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原则 | 第29页 |
二、评价标准的清晰性和便利性原则 | 第29-30页 |
三、评价任务的合理性原则 | 第30页 |
四、评价任务场景的真实性原则 | 第30-31页 |
五、评价结果的质、量相结合原则 | 第31页 |
第二节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 第31-40页 |
一、准备阶段 | 第32-38页 |
(一)明确评价目标 | 第32-33页 |
(二)制定评价标准 | 第33-38页 |
(三)让每个学生都熟悉并理解评价目标和标准 | 第38页 |
二、实施阶段 | 第38-39页 |
(一)设计表现性任务 | 第38-39页 |
(二)管理和指导评价过程,搜集资料和数据 | 第39页 |
三、总结阶段 | 第39-40页 |
(一)判断和达成评价结论 | 第39页 |
(二)提出针对性建议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案例设计(以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为例) | 第40-47页 |
一、设计缘由 | 第40-41页 |
(一)成长记录袋的含义 | 第40页 |
(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 第40页 |
(三)选择编演历史小故事作为案例研究的原因 | 第40-41页 |
二、设计内容与过程 | 第41-44页 |
(一)准备阶段 | 第41-43页 |
(二)实施过程 | 第43-44页 |
三、预期达成的效果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建议 | 第47-61页 |
第一节 国外成功运用表现性评价的经验总结 | 第47-48页 |
一、将表现性评价运用于教师资格认定中 | 第47页 |
二、将表现性评价应用于高考之中 | 第47-48页 |
三、将表现性评价与某一学科领域相结合 | 第48页 |
第二节 表现性评价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调查 | 第48-55页 |
一、调查实施 | 第48-49页 |
(一)确定调查对象 | 第48-49页 |
(二)问卷的编制 | 第49页 |
(三)问卷的使用 | 第49页 |
二、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49-54页 |
三、调查结论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建议 | 第55-61页 |
一、更加广泛的推介表现性评价 | 第55页 |
二、正确认识表现性评价 | 第55-56页 |
三、要尽量制定详细可行的评价标准,以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 第56-57页 |
四、要将表现性评价与中考高考相结合 | 第57-58页 |
五、开发合理的表现性任务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附录二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