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共享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3-15页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15-25页
    2.1 理论基础第15-17页
        2.1.1 领导理论第15-17页
        2.1.2 社会交换理论第17页
    2.2 共享领导第17-20页
        2.2.1 共享领导的概念内涵第17-18页
        2.2.2 共享领导的维度与测量第18-19页
        2.2.3 共享领导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2.3 知识共享第20-23页
        2.3.1 知识共享的概念内涵第20-21页
        2.3.2 知识共享的结构维度与测量第21-22页
        2.3.3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第22-23页
    2.4 员工创新绩效第23-24页
        2.4.1 员工创新绩效的概念内涵第23页
        2.4.2 员工创新绩效的结构维度及测量第23-24页
        2.4.3 员工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第24页
    2.5 共享领导、知识共享和员工创新绩效三者关系述评第24-25页
第三章 理论模型研究假设第25-30页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25页
    3.2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5-30页
        3.2.1 共享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研究假设第25-26页
        3.2.2 共享领导对知识共享的研究假设第26-28页
        3.2.3 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绩效的研究假设第28页
        3.2.4 知识共享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第28-30页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30-38页
    4.1 问卷设计流程第30页
    4.2 测量工具第30页
    4.3 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第30-31页
        4.3.1 研究对象第30页
        4.3.2 抽样设计第30-31页
    4.4 统计分析方法第31页
    4.5 预测试第31-37页
        4.5.1 预测试样本基本概况第31页
        4.5.2 预测试信度检验第31-33页
        4.5.3 预测试效度检验第33-37页
    4.6 小结第37-38页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第38-56页
    5.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第38页
        5.1.1 数据收集第38页
        5.1.2 数据缺失值处理第38页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8-40页
        5.2.1 样本概况第38-40页
        5.2.2 变量测量题项评分描述性统计第40页
    5.3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40-47页
        5.3.1 内部一致性分析第40-41页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1-42页
        5.3.3 测量工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2-47页
    5.4 研究假设检验第47-56页
        5.4.1 变量间相关分析第47页
        5.4.2 共享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第47-49页
        5.4.3 共享领导对知识共享的回归分析第49页
        5.4.4 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第49-50页
        5.4.5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分析第50-51页
        5.4.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1-5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6-59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56-57页
        6.1.1 共享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第56页
        6.1.2 共享领导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第56页
        6.1.3 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绩效的关系第56页
        6.1.4 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第56-57页
    6.2 管理启示第57页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68页
导师评阅表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州传统家族近代转型研究
下一篇:不同宣教方式对结肠镜受检者肠道准备质量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