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香菇、金针菇呈味物质提取工艺及呈味特性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食用菌概述第11页
    1.2 食用菌中主要呈味物质第11-17页
        1.2.1 可溶性糖醇第12页
        1.2.2 呈味氨基酸第12-15页
        1.2.3 呈味核苷酸第15-16页
        1.2.4 有机酸第16页
        1.2.5 其他呈味物质第16-17页
    1.3 呈味特性及分析方法第17-21页
        1.3.1 基本味觉第17-18页
        1.3.2 味觉感受的生理基础第18-19页
        1.3.3 食品感官分析方法第19-20页
        1.3.4 电子舌味觉分析方法第20-21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21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34页
    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 主要试剂第23-24页
    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4页
    2.4 试验方法第24-34页
        2.4.1 原料预处理第24页
        2.4.2 游离氨基氮含量的测定第24-25页
        2.4.3 超声法辅助提取香菇柄、金针菇中呈味物质工艺优化第25页
        2.4.4 微波法辅助提取香菇柄、金针菇中呈味物质工艺优化第25-26页
        2.4.5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香菇柄、金针菇中呈味物质第26页
        2.4.6 水浴法提取香菇柄中呈味物质第26页
        2.4.7 不同提取液中呈味物质组成测定第26-27页
        2.4.8 蛋白酶对两种食用菌样品进行处理第27-28页
        2.4.9 两种食用菌样品酶解液的电子舌分析第28-29页
        2.4.10 两种食用菌样品酶解液的感官评价及蛋白酶筛选第29-31页
        2.4.11 两种食用菌样品酶解液的呈味物质组成测定第31页
        2.4.12 酶解液比鲜度的测定第31-32页
        2.4.13 微波联合酶解处理两种食用菌样品第32-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61页
    3.1 食用菌中呈味物质提取工艺及结果分析第34-45页
        3.1.1 超声波辅助提取食用菌中可溶性氮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3.1.2 超声波辅助提取食用菌中可溶性氮的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37页
        3.1.3 微波辅助提取食用菌中可溶性氮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3.1.4 微波辅助提取食用菌中可溶性氮的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0-41页
        3.1.5 不同方法对提取食用菌呈味物质的影响与分析第41-45页
    3.2 食用菌酶解及呈味特性评价第45-56页
        3.2.1 电子舌分析结果第45-48页
        3.2.2 感官评价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3.2.3 食用菌酶解液呈味物质测定结果及分析第52-56页
        3.2.4 酶解液比鲜度的分析结果第56页
    3.3 微波联合酶解处理食用菌样品实验结果第56-61页
        3.3.1 电子舌分析结果第56-57页
        3.3.2 感官评价结果与分析第57-59页
        3.3.3 微波联合酶解处理食用菌样品的呈味物质分析结果第59-61页
4 讨论第61-64页
    4.1 超声、微波及联合手段辅助提取食用菌中呈味物质的研究第61页
    4.2 食用菌蛋白酶酶解液的呈味物质构成分析及呈味特性评价第61-62页
    4.3 微波预处理联合酶解处理食用菌对呈味物质组成和呈味特性的影响第62页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2-64页
        4.4.1 菌菇风味调味品的研究第62页
        4.4.2 进一步研究前处理方法对酶解作用的影响第62-63页
        4.4.3 呈味肽的研究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润滑油金属颗粒物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聊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