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1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1.1 褪黑素的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1.1.2 褪黑素的合成途径 | 第15-18页 |
1.1.3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 | 第18-20页 |
1.2 植物内生菌概况 | 第20-22页 |
1.2.1 植物内生菌定义 | 第20-21页 |
1.2.2 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21-22页 |
1.3 植物内生菌产褪黑素可能性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介绍 | 第23-25页 |
1.4.1 目的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产褪黑素根系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筛选 | 第25-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内生菌分离与纯化 | 第26页 |
2.2.2 菌种鉴定 | 第26-27页 |
2.2.3 序列分析 | 第27页 |
2.2.4 微生物培养 | 第27页 |
2.2.5 褪黑素UPLC-MS/MS检测 | 第27-28页 |
2.2.6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3.1 内生菌分离与鉴定 | 第28-29页 |
2.3.2 内生菌分布多样性 | 第29-30页 |
2.3.3 UPLC-MS/MS条件确立 | 第30页 |
2.3.4 产褪黑素内生菌筛选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33页 |
2.4.1 不同葡萄品种根系中内生细菌群体结构差异性 | 第32-33页 |
2.4.2 内生菌褪黑素产生能力 | 第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产褪黑素内生细菌对宿主植物内源褪黑素水平和抗逆性的影响 | 第34-51页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3.1.1 菌株和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主要设备 | 第34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3.2.1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定殖分析 | 第35-37页 |
3.2.1.1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侵染根系 | 第35页 |
3.2.1.2 组培苗生长指标、细菌侵染力检测 | 第35页 |
3.2.1.3 非生物胁迫处理 | 第35页 |
3.2.1.4 胁迫诱导下氧化损伤测定 | 第35-36页 |
3.2.1.5 总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36-37页 |
3.2.1.6 根系褪黑素提取和UPLC-MS/MS分析 | 第37页 |
3.2.2 P. fluorescens RG11定殖分析 | 第37-38页 |
3.2.2.1 P. fluorescens RG11侵染根系 | 第37-38页 |
3.2.2.2 胁迫诱导下氧化损伤测定 | 第38页 |
3.2.2.3 总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第38页 |
3.2.2.4 根系褪黑素提取和UPLC-MS/MS分析 | 第38页 |
3.2.3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8页 |
3.3.1 褪黑素前体物UPLC-MS/MS检测 | 第38-40页 |
3.3.2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定殖对‘夏黑’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2.1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的促生长作用 | 第40-41页 |
3.3.2.2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对根系褪黑素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3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定殖对根系胁迫下氧化伤害的影响 | 第42页 |
3.3.2.4 B. amyloliquefaciens SB-9 对根系内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42-43页 |
3.3.3 P. fluorescens RG11定殖对4种葡萄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43-48页 |
3.3.3.1 P. fluorescens RG11的促生长能力 | 第43-44页 |
3.3.3.2 P. fluorescens RG11对根系褪黑素及其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3 P. fluorescens RG11侵染缓解盐胁迫下根系氧化损伤并降低根系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6-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3.4.1 产褪黑素内生菌对宿主植物促生长作用 | 第48-49页 |
3.4.2 产褪黑素内生菌对宿主植物抗逆境胁迫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内生菌荧光假单胞杆菌(P. fluorescens)RG11褪黑素合成路径 | 第51-58页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1.1 菌株 | 第51页 |
4.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 | 第51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微生物培养 | 第51-52页 |
4.2.2 UPLC-MS/MS检测 | 第52页 |
4.2.3 根组织提取液对P. fluorescens RG11菌株褪黑素合成的影响 | 第5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3.1 P. fluorescens RG11褪黑素合成途径特征 | 第52-54页 |
4.3.2 P. fluorescens RG11褪黑素合成变化规律 | 第54-55页 |
4.3.3 葡萄根系粗提取液促进P. fluorescens RG11褪黑素合成 | 第55-56页 |
4.4 讨论 | 第56-57页 |
4.4.1 P. fluorescens RG11褪黑素合成路径 | 第56-57页 |
4.4.2 P. fluorescens RG11中褪黑素的作用 | 第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内生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P. fluorescens)RG11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 第58-69页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5.1.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第58-59页 |
5.1.2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5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5.2.1 PAH合成基因phhA基因克隆 | 第59页 |
5.2.2 AAAHs蛋白酶家族进化树分析 | 第59页 |
5.2.3 pET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第59-60页 |
5.2.4 重组蛋白诱导表达及纯化 | 第60页 |
5.2.5 酶活测定 | 第60-61页 |
5.2.6 UPLC-MS/MS检测 | 第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3.1 phh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 | 第61-64页 |
5.3.2 原核表达质粒构建、蛋白诱导与纯化 | 第64页 |
5.3.3 酶活分析 | 第64-67页 |
5.4 讨论 | 第67-68页 |
5.4.1 原核细菌PAH酶与动物AAAH酶家族的亲缘关系 | 第67页 |
5.4.2 原核细菌PAH酶活性分析 | 第67-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内生细菌P. fluorescens RG11的PhhA基因敲除影响其 5-羟基色氨酸和褪黑素的合成 | 第69-79页 |
6.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69-70页 |
6.1.1 菌株与质粒 | 第69页 |
6.1.2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69页 |
6.1.3 仪器与设备 | 第69-70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70-72页 |
6.2.1 构建PhhA基因敲除菌 | 第70-72页 |
6.2.1.1 引物设计 | 第70页 |
6.2.1.2 同源臂扩增 | 第70-71页 |
6.2.1.3 重组质粒构建 | 第71页 |
6.2.1.4 P. fluorescens RG11的PhhA基因敲除 | 第71-72页 |
6.2.2 微生物培养 | 第72页 |
6.2.3 UPLC-MS/MS检测 | 第72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2-77页 |
6.3.1 PhhA基因突变株获得 | 第72-73页 |
6.3.2 褪黑素中间代谢产物UPLC-MS/MS检测 | 第73-75页 |
6.3.3 phhA基因敲除对P. fluorescens RG11产 5-羟色氨酸和褪黑素的影响 | 第75-77页 |
6.4 讨论 | 第77-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页 |
7.2 创新点 | 第79-80页 |
7.3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4页 |
缩略语与中英文对照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