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导航雷达模拟器的产生 | 第12-13页 |
1.1.2 国际海事组织性能标准(IMO)对导航雷达模拟器的性能要求 | 第13-14页 |
1.1.3 研究导航雷达模拟器的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4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雨雪粒子的数学模型及粒子系统理论 | 第18-34页 |
2.1 雨雪粒子的分布特征及概率密度估计 | 第19页 |
2.2 雨雪粒子的雷达回波 | 第19-20页 |
2.3 满足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雨雪粒子的生成及仿真 | 第20-22页 |
2.4 满足瑞利分布概率密度函数雨雪粒子的生成及仿真 | 第22-24页 |
2.5 满足威布尔分布概率密度函数雨雪粒子的生成及仿真 | 第24-26页 |
2.6 粒子系统理论 | 第26-33页 |
2.6.1 雨雪粒子的基本模型 | 第26-29页 |
2.6.2 雨雪粒子图像的生成 | 第29-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雷达雨雪粒子图像文件的生成 | 第34-50页 |
3.1 雷达文件系统的建立 | 第34-37页 |
3.2 雨雪图像文件的参数设置 | 第37-44页 |
3.2.1 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的设置 | 第38-39页 |
3.2.2 雷达最小探测距离的设置 | 第39-40页 |
3.2.3 雷达距离分辨率的设置 | 第40-41页 |
3.2.4 雷达方位分辨率的设置 | 第41-42页 |
3.2.5 雨雪粒子雷达散射面积的设置 | 第42-43页 |
3.2.6 雷达图像显示模式的设置 | 第43-44页 |
3.3 雨雪粒子数据的处理 | 第44-47页 |
3.3.1 雨雪粒子生成坐标转换为雷达显示器屏幕直角坐标系 | 第45-46页 |
3.3.2 雷达显示器直角坐标系换转为雷达显示器坐标系极坐标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导航雷达模拟器中雨雪粒子图像的实现 | 第50-66页 |
4.1Microsoft.NET的使用 | 第50页 |
4.2 导航雷达模拟器显示模块的设计流程 | 第50-53页 |
4.2.1 系统设计流程 | 第50-51页 |
4.2.2 雷达模拟器界面的设置 | 第51-53页 |
4.3 导航雷达模拟器系统的优化 | 第53-59页 |
4.3.1 开根号优化算法 | 第53-54页 |
4.3.2 雨雪粒子宏观运动优化 | 第54-56页 |
4.3.3 双缓存防闪烁 | 第56-57页 |
4.3.4 GPU与CUDA构架 | 第57-59页 |
4.4 雨雪图像的显示 | 第59-64页 |
4.4.1 雷达扫描线的实现 | 第60-61页 |
4.4.2 扫描余晖模式的显示 | 第61页 |
4.4.3 最终模拟出来的雨雪粒子雷达图像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总结 | 第66-67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