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1页 |
(一) 国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二) 国内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产业园区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13-18页 |
一、产业园区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3-15页 |
(一) 产业园区 | 第13页 |
(二) 产业园区类型 | 第13-14页 |
(三) 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14-15页 |
二、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制度创新理论 | 第15页 |
(二)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5-16页 |
(三) 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18-26页 |
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一)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概念 | 第18页 |
(二)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 | 第18-19页 |
二、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基本现状 | 第19-23页 |
(一)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创设背景 | 第19-20页 |
(二)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设立的战略意义 | 第20-21页 |
(三)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概况 | 第21-23页 |
三、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23-26页 |
(一) 组织管理结构 | 第23-24页 |
(二) 园区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6-30页 |
一、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 园区管委会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 | 第26页 |
(二) 园区管委会与委托运营公司的权限职能不明确 | 第26-27页 |
(三) 人才机制落后 | 第27-28页 |
二、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0页 |
(一) 园区管理观念尚未实现根本转变 | 第28页 |
(二) 园区管理体制缺乏法定地位 | 第28页 |
(三) 园区管委会与园区运营公司的职能定位不清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国内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借鉴 | 第30-35页 |
一、知名境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30-32页 |
(一) 政府直接管理型 | 第30页 |
(二) 政府指导型 | 第30-31页 |
(三) 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型 | 第31页 |
(四) 企业管理型 | 第31页 |
(五) 基金会管理型(协会管理型) | 第31-32页 |
(六) 境外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启示 | 第32页 |
二、国内知名产业园区管理模式 | 第32-35页 |
(一) 政府管理型 | 第32-33页 |
(二) 企业管理型 | 第33页 |
(三) 政企合作型 | 第33页 |
(四) 国内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启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南京浦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完善的对策建议 | 第35-41页 |
一、遵循的原则 | 第35-36页 |
(一) 管理、服务与经营职能有机结合的原则 | 第35页 |
(二) “小政府、小企业、大服务”的原则 | 第35-36页 |
(三) 权责分明的原则 | 第36页 |
(四) 科学用人的原则 | 第36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36-41页 |
(一) 树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观念 | 第36-37页 |
(二) 完善园区组织架构,规范产业园运行 | 第37-38页 |
(三) 重视服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 | 第38-39页 |
(四) 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 第39-41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