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关于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 | 第14-18页 |
| ·关于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 ·批判教育学解读 | 第19-20页 |
| ·课程知识的界定 | 第20-22页 |
| ·课程知识选择的内涵 | 第22-23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历史性出现 | 第25-30页 |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第25-28页 |
| ·实用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 | 第25-26页 |
| ·要素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 | 第26-27页 |
| ·结构主义的课程知识选择 | 第27-28页 |
| ·“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理论基点-----课程知识“合法性” | 第30-33页 |
| ·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内涵 | 第30-31页 |
| ·审视课程知识“合法性”的基本维度 | 第31-33页 |
| ·课程知识的合意识形态性 | 第31页 |
| ·课程知识的合政治性 | 第31页 |
| ·课程知识的合社会性 | 第31页 |
| ·课程知识的合法律性 | 第31-32页 |
| ·社会公众对“合法性”课程知识的认可程度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主要内容 | 第33-43页 |
| ·课程知识是谁的知识 | 第33-34页 |
| ·为什么要选择课程知识 | 第34-35页 |
| ·课程知识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第34页 |
| ·课程知识能够再生产其意识形态 | 第34页 |
| ·课程知识能够传播其文化 | 第34页 |
| ·课程知识能够巩固其地位 | 第34-35页 |
| ·课程知识由谁选择 | 第35-37页 |
| ·国家 | 第35-36页 |
| ·地方 | 第36页 |
| ·学校 | 第36-37页 |
| ·如何选择课程知识 | 第37-40页 |
| ·课程知识的选择标准 | 第37-38页 |
| ·课程知识的选择过程 | 第38-40页 |
| ·选择哪些课程知识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批判教育学课程知识选择的启示 | 第43-49页 |
| ·建立课程知识多元选择主体 | 第43-45页 |
| ·保障国家处于课程知识选择的主导地位 | 第43页 |
| ·保证课程专家发挥专业能力 | 第43-44页 |
| ·实现教师与学生实质性参与 | 第44-45页 |
| ·发展民间教育组织团体 | 第45页 |
| ·建立以权力多极化为基础的课程管理框架 | 第45-46页 |
| ·课程知识选择标准多样化 | 第45-46页 |
| ·课程权力所有具体化 | 第46页 |
| ·课程管理机制分权制约 | 第46页 |
| ·实现选择客体的多元共生 | 第46-49页 |
| ·弱化科学知识霸权,注重人文知识的选择 | 第47页 |
| ·重视非学科知识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正视口头表达知识的纳入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6-57页 |
| 承诺书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