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花生四烯酸的简介 | 第10-13页 |
·ARA 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ARA 的来源 | 第11页 |
·ARA 的应用 | 第11-12页 |
·ARA 油脂的安全性 | 第12页 |
·产 ARA 的菌种 | 第12-13页 |
·高山被孢霉 | 第13-14页 |
·高山被孢霉的分类 | 第13页 |
·高山被孢霉的安全性 | 第13-14页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研究 | 第14页 |
·培养基的研究 | 第14页 |
·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14页 |
·代谢的研究 | 第14-15页 |
·ARA 油脂的提取纯化 | 第15-18页 |
·油脂的提取 | 第15-16页 |
·ARA 的纯化 | 第16-18页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8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产 ARA 的高山被孢霉突变株的选育 | 第20-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方法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23-25页 |
·菌株在 PDA 平板上生长的形态 | 第25页 |
·菌丝体形态 | 第25-26页 |
·生物量、含油率及 ARA 产量 | 第26-27页 |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的形态学特性研究 | 第29-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平板观察 | 第30-32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淀粉对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的影响 | 第34-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菌丝体形态 | 第37页 |
·糖代谢曲线 | 第37-38页 |
·氮代谢曲线 | 第38-39页 |
·生物量、含油率和 ARA 产量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培养基的研究 | 第41-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葡萄糖的影响 | 第42-43页 |
·酵母膏的影响 | 第43-44页 |
·淀粉的影响 | 第44-45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45-46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50-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pH 的影响 | 第52-53页 |
·摇床转速的影响 | 第53-54页 |
·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最优方案的确定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高产 ARA 的高山被孢霉突变株的选育 | 第59页 |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59页 |
·淀粉对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的影响 | 第59页 |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培养基的研究 | 第59-60页 |
·高山被孢霉突变株产 ARA 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60页 |
·创新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