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汉语负面词语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7-9页 |
一、 负面词语的流行 | 第7-8页 |
二、 对词典收录负面词语的争议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语料来源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时期负面词语的语言本体视角研究 | 第14-31页 |
第一节 负面词语的性质与特点 | 第14-18页 |
一、 负面词语的性质 | 第14-15页 |
二、 负面词语的特点 | 第15-18页 |
第二节 负面词语的分类 | 第18-26页 |
一、 使用范围 | 第19-20页 |
二、 语义内容 | 第20-26页 |
第三节 负面词语的表达艺术 | 第26-31页 |
一、 隐喻 | 第26-27页 |
二、 仿拟 | 第27-28页 |
三、 谐音 | 第28-29页 |
四、 曲解 | 第29-30页 |
五、 缩略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新时期负面词语发展的多视角研究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作用 | 第31-34页 |
一、 推动负面词语的滋衍 | 第31-32页 |
二、 助推负面词语的传播 | 第32-33页 |
三、 影响负面词语的导向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网络语言亚文化来袭 | 第34-40页 |
一、 受众群体的戏谑性传递 | 第35-36页 |
二、 弱势群体的平民性表达 | 第36-38页 |
三、 暴力化倾向的批判性呈现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复杂的民众心理 | 第40-44页 |
一、 从众聚合 | 第40页 |
二、 以俗为美 | 第40-41页 |
三、 怨愤时弊 | 第41-43页 |
四、 求美求雅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新时期负面词语的发展态势和规范问题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民众对负面词语的态度 | 第44-45页 |
一、 对负面词语的流行表示担忧 | 第44-45页 |
二、 对负面词语的流行表示接受 | 第45页 |
第二节 对青海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一、 问卷调查的设计 | 第45-46页 |
二、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三、 如何正确看待负面词语的流行 | 第48页 |
第三节 对负面词语的规范措施 | 第48-51页 |
一、 遵从语言发展规律 | 第48-49页 |
二、 德育与法制相结合 | 第49页 |
三、 多传播正能量词语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