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探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贡献 | 第17-18页 |
·理论贡献 | 第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页 |
·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流程设计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50页 |
·组织支持感 | 第24-29页 |
·组织支持感定义 | 第24-25页 |
·POS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POS的作用效果 | 第27-28页 |
·POS的测量 | 第28-29页 |
·企业伦理价值观 | 第29-32页 |
·企业伦理 | 第29-30页 |
·企业伦理价值观 | 第30-31页 |
·企业伦理价值观测量 | 第31-32页 |
·心理所有权 | 第32-40页 |
·心理所有权定义 | 第32-34页 |
·心理所有权的根源及产生途径 | 第34-36页 |
·心理所有权的作用效果 | 第36-37页 |
·心理所有权的维度 | 第37-39页 |
·心理所有权的测量 | 第39-40页 |
·道德认同 | 第40-43页 |
·道德认同定义 | 第40-41页 |
·道德认同与道德推理的区别 | 第41页 |
·道德认同的环境激发性 | 第41-42页 |
·道德认同的测量 | 第42-43页 |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 | 第43-48页 |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PB)定义 | 第43页 |
·UPB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 第43-45页 |
·非伦理行为前因 | 第45-46页 |
·UPB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UPB的测量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理论与假设 | 第50-56页 |
·主效应假设 | 第50-51页 |
·调节效应假设 | 第51-52页 |
·中介效应假设 | 第52-53页 |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 | 第53-54页 |
·研究假设汇总 | 第54-56页 |
4 研究方法 | 第56-62页 |
·变量定义 | 第56-57页 |
·问卷设计 | 第57-60页 |
·问卷结构安排 | 第57-58页 |
·问卷内容设计 | 第58-60页 |
·数据收集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数据分析 | 第62-74页 |
·描述统计 | 第62-63页 |
·信度分析 | 第63-64页 |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第64页 |
·效度分析 | 第64-67页 |
·内容效度分析 | 第66页 |
·区分效度分析 | 第66-67页 |
·假设检验 | 第67-72页 |
·主效应假设检验 | 第67-68页 |
·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 第68-69页 |
·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 第69-70页 |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 第70-71页 |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讨论与展望 | 第74-80页 |
·结果讨论 | 第74-75页 |
·研究意义 | 第75-76页 |
·理论意义 | 第75页 |
·实践意义 | 第75-76页 |
·研究局限 | 第76-77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 | 第90-9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