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0-11页 |
二、教育强市战略的迫切要求 | 第11-12页 |
三、提升区域教育地位的形势期待 | 第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政策意义 | 第13页 |
三、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般性研究 | 第18-19页 |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9-21页 |
五、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21-22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耒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 第25-29页 |
一、外出务工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情况统计 | 第25-26页 |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及监护人文化状况统计 | 第26-27页 |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及行为习惯情况统计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学习上乏力,厌学情绪严重 | 第29-31页 |
一、监护上乏力,不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 | 第29-30页 |
二、学习上乏力,不利于农村学校的控流保学工作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行为欠规范,道德、法制意识薄弱 | 第31-32页 |
一、日常行为欠规范,生活自理能力差 | 第31-32页 |
二、道德、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模糊 | 第32页 |
第三节 情感上缺失,心理不健康 | 第32-35页 |
一、孤僻内向 | 第32-33页 |
二、冷漠乏信 | 第33-34页 |
三、心胸偏狭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监护上失控,安全缺乏保障 | 第35-38页 |
一、监护上存在的种种误区 | 第35-36页 |
二、安全隐患多,意外伤害事故频发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 第38-45页 |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一、亲子关系疏远,致使情感失调 | 第38-39页 |
二、缺乏正确引导,致使道德失范 | 第39页 |
三、缺乏有效监控,致使畸形发展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乏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一、滞后的教育理念致使学校教育乏力 | 第40页 |
二、落后的办学条件致使学校教育滞后 | 第40-41页 |
三、落伍的家校教育观念致使学校教育“缺钙” | 第41页 |
第三节 社区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 第41-45页 |
一、大众传媒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影响 | 第42页 |
二、社会无业游民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 第42-43页 |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新的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蔓延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 第45-53页 |
第一节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完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 第45-47页 |
一、致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 | 第45-46页 |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体系,健全社会支持机制 | 第47-53页 |
一、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 第47-49页 |
二、强化家庭教育功能,营造留守儿童温馨的生活环境 | 第49页 |
三、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联防监护体系,建立社会支持机制#40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Ⅰ | 第56-63页 |
附录Ⅱ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