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 第1-15页 |
| ·中国的审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韩国的审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茶产业的发展 | 第15-16页 |
| ·茶叶的主要内部成分与品质的关系 | 第16-17页 |
| ·茶多酚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16页 |
| ·氨基酸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16-17页 |
| ·咖啡碱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17页 |
| ·冲泡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 第17-19页 |
| ·冲泡时间和温度对香气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冲泡时间和温度对汤色的影响 | 第18页 |
| ·冲泡时间和温度对滋味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感官审评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19-22页 |
| ·茶叶感官审评与茶多酚的相关性研究 | 第19-20页 |
| ·茶叶感官审评与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20页 |
| ·茶叶感官审评与水浸出物相关性研究 | 第20-21页 |
| ·茶汤色差对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21-22页 |
| ·鲜叶原料与加工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22-26页 |
| ·产地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22页 |
| ·采茶时期与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22-23页 |
| ·加工方法对绿茶品质的关系 | 第23-26页 |
| ·茶叶检验 | 第26-27页 |
| 3 韩国茶叶品质特征的研究 | 第27-34页 |
|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 ·产地对茶叶品质中主要呈味物质和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加工方法对茶叶品质中主要呈味物质和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29-30页 |
| ·生长成熟度(嫩度)对茶叶品质中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4页 |
| 4 冲泡方法对主要呈味物质浸出的影响 | 第34-51页 |
|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 ·温度与时间对不同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 | 第34-45页 |
| ·温度与时间对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不同产地的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差异 | 第36-39页 |
| ·不同加工方法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差异 | 第39-42页 |
| ·不同嫩度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差异 | 第42-45页 |
| ·不同茶水比对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嫩度、温度和冲泡时间共同作用对韩国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6-49页 |
| ·对茶汤中茶多酚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对茶汤中氨基酸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对茶汤中咖啡碱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8页 |
| ·对茶汤中水浸出物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5 冲泡条件对绿茶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与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51-59页 |
|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 ·双因子对比试验方法 | 第51页 |
| ·感官审评 | 第51页 |
| ·分析方法 | 第51-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页 |
| ·分析方法 | 第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温度对韩国绿茶茶汤浓度与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52-54页 |
| ·冲泡时间及茶水比对韩国绿茶茶汤浓度与感官审评的影响 | 第54-56页 |
| ·韩国绿茶与中国绿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审评的比较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9页 |
| 6 讨论 | 第59-62页 |
| ·在不同冲泡温度与时间及茶水比处理下选择最佳的韩国绿茶审评方法 | 第59-60页 |
| ·在中国绿茶审评方法的基础上,寻找韩国审评方法的理论依据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