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安全问题探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0-13页 |
| ·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 第1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 ·问题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 第2章 高校安全理论的概述 | 第17-25页 |
| ·安全 | 第17-21页 |
| ·安全的含义 | 第17-18页 |
| ·事故的含义 | 第18-19页 |
| ·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 第19-20页 |
| ·安全科技的产生和发展 | 第20-21页 |
| ·高校安全管理 | 第21-25页 |
| ·安全管理 | 第21-22页 |
| ·高校安全管理 | 第22页 |
| ·高校安全事故 | 第22-25页 |
| 第3章 国内外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 第25-36页 |
| ·国外学校安全管理 | 第25-30页 |
| ·美国学校安全管理策略 | 第25-28页 |
| ·日本的安全教育宣传 | 第28-30页 |
| ·国内高校安全管理 | 第30-36页 |
| ·国内高校安全管理现状 | 第30-33页 |
| ·省外高校安全事故特点 | 第33-36页 |
| 第4章 四川高校安全事故情况调查统计 | 第36-43页 |
| ·四川高校安全事故 | 第36-38页 |
| ·涉及学生死亡事故数 | 第36页 |
| ·部分高校的安全事故数 | 第36-37页 |
| ·大学生咨询心理人数 | 第37-38页 |
| ·全省高校事故发生特征 | 第38-43页 |
| ·涉及学生死亡事故特征 | 第38-39页 |
| ·非学生死亡安全事故特征 | 第39-40页 |
| ·不同层次高校安全事故特征 | 第40-41页 |
| ·高校职工安全事故特征 | 第41-43页 |
| 第5章 影响四川高校安全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 第43-59页 |
| ·学生因素 | 第43-50页 |
| ·安全素养 | 第43-45页 |
| ·思想状况 | 第45-47页 |
| ·学习状况 | 第47页 |
| ·交友状况 | 第47-48页 |
| ·求职状况 | 第48-49页 |
| ·在校学生情况 | 第49-50页 |
| ·学校因素 | 第50-55页 |
| ·学校管理干部 | 第50-51页 |
| ·职工队伍 | 第51页 |
| ·后勤保障 | 第51-52页 |
| ·保卫条件 | 第52-53页 |
| ·管理水平 | 第53-55页 |
| ·校外因素 | 第55-57页 |
| ·家长状况 | 第55页 |
| ·党政部门 | 第55-56页 |
| ·校园周边 | 第56-57页 |
| ·因素的重要性和可控性 | 第57-59页 |
| ·因素的重要性 | 第57页 |
| ·因素的可控性 | 第57-59页 |
| 第6章 解决方案 | 第59-67页 |
| ·建立“大安全”理论和管理体系 | 第59-60页 |
| ·高度重视加大规划力度 | 第60页 |
| ·治理隐患标本兼治 | 第60-61页 |
| ·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 第61-67页 |
| ·建立安全工作机构 | 第61-62页 |
| ·建立安全工作的“一岗双责”制度 | 第62页 |
| ·建设安全工作制度 | 第62页 |
| ·抓安全教育工作 | 第62-63页 |
| ·抓安全隐患整治 | 第63-64页 |
| ·抓安全责任追究 | 第64页 |
| ·建立学生安全管理干部体系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