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一、课题历史背景分析 | 第9-12页 |
二、课题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页 |
四、课题研究方式及研究过程 | 第15-16页 |
五、课题及其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之理论探讨 | 第17-19页 |
一、爱国主义理论 | 第17页 |
二、人文主义理论 | 第17-18页 |
三、建构主义哲学观 | 第18-19页 |
四、重构学校化的理论 | 第19页 |
第三章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之实践研究 | 第19-34页 |
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 第19-20页 |
二、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条件 | 第20-24页 |
三、回顾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 第24-27页 |
(一) 兴趣小组阶段:20 世纪90 年末 | 第24页 |
(二) 研究性学习小组阶段:2001 年——2005 年 | 第24-25页 |
(三) 校本课程开发阶段:2005 年——现在 | 第25-27页 |
四、课程资源开发成果及编写校本课程教材 | 第27-31页 |
五、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 第31-34页 |
(一) 学校方面 | 第31-32页 |
(二) 学生方面 | 第32-33页 |
(三) 教师方面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的优点 | 第34-45页 |
一、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 第34-38页 |
(一) 促进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 | 第34-36页 |
(二) 提升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 第36-37页 |
(三) 重塑学生人文精神的回归 | 第37-38页 |
二、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 第38-39页 |
(一) 教师理念的变化 | 第39页 |
(二) 教师角色的变化 | 第39页 |
(三) 教师能力的变化 | 第39页 |
三、传承儒家文化及儒家思想 | 第39-42页 |
(一) 开设《鲈乡儒意》讲座 | 第39-40页 |
(二) 开设《诗词创作》研究小组 | 第40-42页 |
四、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 第42-45页 |
(一) 营造有显著人文品位的校园环境 | 第43页 |
(二) 开发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校本课程 | 第43页 |
(三) 组织具有人文功效的系列活动 | 第43-44页 |
(四) 开辟富有人文特色的宣传阵地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的缺点及改进之处 | 第45-52页 |
一、“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的缺点 | 第45-49页 |
(一) 教师参与和教师能力的不足 | 第45-47页 |
(二) 应试教育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 | 第47-48页 |
(三) 课程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 第48-49页 |
二、“江中古迹”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建议 | 第49-52页 |
(一) 融入学校办学理念,推动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 第49页 |
(二) 结合五严教学形势,确立校本课程的机制保障 | 第49-50页 |
(三) 加大师资专业培训,提升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 第50-52页 |
参考资料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