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
导论 | 第1-9页 |
第一章 世纪末的产物 | 第9-25页 |
第一节 王尔德与《莎乐美》 | 第9-17页 |
一. 社会及文学环境 | 第10-12页 |
1 社会状况和文艺思潮 | 第10-11页 |
2 唯美主义 | 第11-12页 |
二. 王尔德及其创作 | 第12-17页 |
1 生平 | 第12-13页 |
2 创作及思想 | 第13-15页 |
3 《莎乐美》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施特劳斯与《莎乐美》 | 第17-25页 |
一. 歌剧《莎尔美》的诞生 | 第18-20页 |
1 施特劳斯的早期歌剧创作 | 第18页 |
2 《莎乐美》诞生 | 第18-20页 |
3 社会舆论 | 第20页 |
二. 创作原因 | 第20-22页 |
三. 歌剧成功的原因 | 第22-25页 |
1 导演的作用 | 第23页 |
2 非理性主义盛行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音乐-戏剧 | 第25-59页 |
第一节 思想内涵 | 第25-32页 |
一. 原作的思想内涵 | 第25-30页 |
1 主要人物形象 | 第26-28页 |
2 戏剧内涵 | 第28-30页 |
二. 歌剧的思想内涵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戏剧要素 | 第32-58页 |
一. 人物塑造 | 第32-44页 |
1 莎乐美 | 第32-42页 |
2 约翰及次要人物 | 第42-44页 |
二. 戏剧冲突 | 第44-46页 |
三. 情绪气氛 | 第46-52页 |
四. 景物描写 | 第52-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三章 后浪漫的音乐语言 | 第59-109页 |
第一节 音乐-戏剧结构 | 第59-66页 |
一. 交混结构 | 第60-64页 |
1 戏剧结构 | 第60页 |
2 动机结构 | 第60-62页 |
3 音色-音响结构 | 第62-64页 |
二. 单一结构 | 第64-66页 |
1 纯器乐段落 | 第64-65页 |
2 抒情的独唱段落 | 第65页 |
3 重唱段落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和声风格 | 第66-74页 |
一. 附加音和弦 | 第67-69页 |
二. 半音进行 | 第69-73页 |
1 不触及和声骨架的 | 第69-71页 |
2 对和声功能产生影响的 | 第71-73页 |
三. 建立在功能和声上的模糊调性 | 第73-74页 |
第三节 复调性织体 | 第74-80页 |
一. 对位化织体 | 第74-76页 |
二. 线条式复调 | 第76-77页 |
三. 线条化和声思维 | 第77-80页 |
第四节 配器风格 | 第80-93页 |
一. 色彩性表现手法 | 第80-87页 |
二. 多层次结构思维 | 第87-90页 |
三. 描绘性手法 | 第90-93页 |
1 “字句描摹” | 第91-93页 |
2 音型化手法 | 第93页 |
第五节 声乐风格 | 第93-109页 |
一. “诵唱曲”风格 | 第94-95页 |
二. “宣叙调-咏叹调”结构 | 第95-104页 |
1 连续的宣叙调段 | 第95-98页 |
2 结构完整的咏叹调 | 第98-103页 |
3 灵活的“宣叙调-咏叹调”结构 | 第103-104页 |
三. 人声与乐队的关系 | 第104-109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附录一: 歌剧台词 | 第113-118页 |
附录二: 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创作年表 | 第118-119页 |
附录三: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