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之演变及展望
1 引言 | 第1-10页 |
2 朦胧期(1958年-1979年) | 第10-12页 |
·总体特征 | 第10-12页 |
·时代典型--《收租院》 | 第12页 |
3 意识形态批评期(1980年--1991年) | 第12-24页 |
·总体特征 | 第13-20页 |
·以中国传统话语方式进行伦理道德批评 | 第13-15页 |
·以挖掘宏阔意义为目标开展政治批评 | 第15-17页 |
·挖掘电视纪录片特性的本体批评萌芽 | 第17-20页 |
·两次大讨论 | 第20-23页 |
·关于《话说运河》的讨论 | 第20-21页 |
·关于《河殇》的讨论 | 第21-23页 |
·纪录片批评向西式话语的转化 | 第23-24页 |
4 本体批评期(1992年-1996年) | 第24-40页 |
·总体特征 | 第25-33页 |
·纪录片本体批评期的立体化文本解读 | 第25-30页 |
·纪录片本体批评期的多元化扩展 | 第30-33页 |
·1992年的纪录片批评 | 第33-40页 |
·整体批评:专题片品位的提升 | 第33-34页 |
·横向批评:纪录片界定的批评 | 第34-37页 |
·纵向批评: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批评 | 第37-40页 |
5 文化批评期(1997年-2002年) | 第40-59页 |
·总体特征 | 第41-57页 |
·纪录片文化批评的多元化视角 | 第41-54页 |
·市场化批评及女性主义批评 | 第54-57页 |
·批评焦点 | 第57-59页 |
·文献性纪录片的批评热潮 | 第57-58页 |
·关于主与客观的讨论 | 第58-59页 |
6 结语:纪录片批评与创作实践关系分析与展望 | 第59-65页 |
·基本特征:批评落后于实践,缺乏自身话语体系 | 第59-63页 |
·批评与实践部分互动 | 第63-64页 |
·方向:建立自己的话语方式,以批评指导实践 | 第64-65页 |
注释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1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