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 引言 | 第7-8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介词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8-9页 |
·介词结构“在 X上/下”的研究 | 第9-12页 |
·方位词“上”“下”的研究 | 第12-14页 |
·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研究 | 第14-15页 |
·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三 本论文内容 | 第17-19页 |
·表示抽象意义的“在X上/下”的界定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9页 |
四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在X上/下”(表抽象意义)的统计研究及认知分析 | 第19-33页 |
·“在X上”与“在X下”使用的不平衡性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上/下”的不同语义对 X结构和语义的限制性 | 第21-30页 |
·“上”的不同语义对 X的限制性情况分布统计 | 第22-26页 |
·X的结构类型统计 | 第22-25页 |
·X的语义类型统计 | 第25-26页 |
·“下”的不同语义对 X的限制性情况分布统计 | 第26-30页 |
·X的结构类型统计 | 第26-28页 |
·X的语义类型统计 | 第28-30页 |
·“上”与“下”的语义特点决定进入两种介词结构的 X的比较分析 | 第30-32页 |
·X的结构类型比较 | 第30页 |
·X的语义类型比较 | 第30-32页 |
·介词“在”的隐现机制 | 第32-33页 |
·“在X上”中“在”的隐现 | 第32-33页 |
·“在 X下”中“在”的隐现 | 第33页 |
五 留学生习得表示抽象意义的介词结构“在 X上/下”情况问卷调查 | 第33-43页 |
·实验一“上/下”及其不同语义类型的习得情况考察 | 第34-38页 |
·研究目的和实验假设 | 第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被试和测试方法 | 第35页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不同水平学生测试结果 | 第35-36页 |
·从类型来分析测试结果 | 第36-38页 |
·实验二 X中心词的习得情况考察 | 第38-43页 |
·研究目的和实验假设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被试和测试方法 | 第39页 |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不同水平学生测试结果 | 第40页 |
·不同类型测试结果 | 第40-43页 |
六 综合讨论 | 第43-47页 |
·总体讨论 | 第43-45页 |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角度讨论 | 第45-46页 |
·对教学的建议 | 第46-47页 |
七 结论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