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2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4页 |
·普洱茶概述 | 第13-15页 |
·普洱茶简介 | 第13页 |
·现代普洱茶的加工工艺 | 第13-15页 |
·普洱茶成分及其在发酵过程中变化的研究 | 第15-18页 |
·茶多酚及其变化 | 第15-16页 |
·咖啡碱及其变化 | 第16页 |
·氨基酸及其变化 | 第16-17页 |
·茶色素及其变化 | 第17页 |
·糖类与果胶物质及其变化 | 第17-18页 |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类群研究 | 第18-21页 |
·霉菌 | 第18-19页 |
·酵母 | 第19页 |
·细菌 | 第19-20页 |
·放线菌 | 第20页 |
·担子菌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社会意义 | 第21页 |
·科学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23页 |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几种特定高温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4-35页 |
·引言 | 第2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高温菌特异性片段筛选及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特异性引物的验证 | 第26-28页 |
·结果 | 第28-33页 |
·特异性引物设计 | 第28-29页 |
·普通PCR检测 | 第29-30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四种高温菌的消长规律检测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35-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普洱茶发酵 | 第37页 |
·发酵茶样中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37-38页 |
·样品总DNA的荧光定量检测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3页 |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39-41页 |
·普洱茶渥堆发酵中高温菌的动态变化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四种高温菌与普洱茶品质相关性分析 | 第44-62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44-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实验耗材 | 第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52页 |
·水分的测定 | 第46-47页 |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咖啡碱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49-50页 |
·茶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50-52页 |
·结果 | 第52-59页 |
·发酵中茶多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发酵中咖啡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3-55页 |
·发酵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发酵中茶色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