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正一派音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选题的依据 | 第7页 |
二、研究背景情况 | 第7-8页 |
(一)核心材料 | 第7页 |
(二)直接相关 | 第7-8页 |
(三)间接相关材料 | 第8页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四、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 无锡正一派道教音乐的概况 | 第10-14页 |
第一节 当地的人文因素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宗教宣传、民俗活动因素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无锡民间道教科仪法事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无锡民间道乐班的组织结构和制度 | 第14-15页 |
一、无锡民间道乐班社的组织结构 | 第15页 |
二、乐班的制度和技艺传承 | 第15页 |
第二节 斋醮科仪—清斋 | 第15-19页 |
一、开印 | 第16-17页 |
二、五日大忏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斋醮科仪—亡斋 | 第19-21页 |
一、五七 | 第19-20页 |
二、一周年、三周年、一百天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无锡正一派道教科仪音乐的音声解析 | 第21-33页 |
第一节 科仪音乐的演唱 | 第21-26页 |
一、演唱的类型 | 第21页 |
二、旋律形态 | 第21-24页 |
三、节奏节拍 | 第24页 |
四、曲体特征 | 第24-26页 |
第二节 科仪音乐中的乐器 | 第26-29页 |
一、乐器 | 第26-27页 |
二、乐器表演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科仪过程 | 第29-33页 |
一、拜忏 | 第30-32页 |
二、破狱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无锡正一派道教音乐的文化阐释 | 第33-40页 |
第一节 诵唱音乐的功能 | 第34-36页 |
一、敬畏神灵 | 第34-35页 |
二、修身养心 | 第35-36页 |
三、天人合一 | 第36页 |
第二节 器乐音乐的功能作用 | 第36-37页 |
一、烘托诵唱 | 第36-37页 |
二、炫技 | 第37页 |
三、娱人功能 | 第37页 |
第三节 道教场域的三维空间 | 第37-40页 |
一、时间 | 第37-38页 |
二、空间 | 第38页 |
三、人、道、神的身份认同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无锡正一派道教音乐的传承者 | 第40-46页 |
第一节 非遗传承人的宗教身份 | 第40-41页 |
一、走出宗教的互动性 | 第40页 |
二、双重身份下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非遗传承人的世俗身份 | 第41-42页 |
一、当下性 | 第41页 |
二、社会性 | 第41-42页 |
三、现实性 | 第42页 |
第三节 神圣、世俗的道徒使者 | 第42-44页 |
一、世俗信仰化的身份认同 | 第43页 |
二、信仰世俗化的观念支撑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无锡正一派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 | 第53-95页 |
个人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