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改造、启动子优化和普鲁兰酶的高效制备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枯草芽孢杆菌及其表达系统概述第12-13页
        1.1.1 枯草芽孢杆菌概述第12页
        1.1.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概述第12-13页
    1.2 基因组编辑方法第13-15页
        1.2.1 枯草芽孢杆菌基因组编辑方法第13-14页
        1.2.2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第14-15页
    1.3 枯草芽孢杆菌宿主菌的改造第15-17页
        1.3.1 蛋白酶的敲除第15页
        1.3.2 细胞自溶素浓度的改造第15页
        1.3.3 Dlt操纵子的改造第15-16页
        1.3.4 伴侣蛋白的表达第16-17页
        1.3.5 基因组删减第17页
    1.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载体改造第17-19页
        1.4.1 启动子第17-18页
        1.4.2 信号肽第18-19页
    1.5 普鲁兰酶的概述第19-20页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20页
    1.7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中CRISPR/C_(as)9系统的建立和菌株生长性状的改造第22-39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2-32页
        2.2.1 菌株和质粒第22-24页
        2.2.2 试剂和仪器第24页
        2.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24-25页
        2.2.4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25-31页
        2.2.5 分析方法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8页
        2.3.1 CRISPR/C_(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质粒的构建第32-33页
        2.3.2 采用CRISPR/C_(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srfC基因第33-35页
        2.3.3 采用CRISPR/C_(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spoIIAC基因第35-36页
        2.3.4 采用CRISPR/C_(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nprE和aprE基因第36-37页
        2.3.5 采用CRISPR/C_(as)9基因编辑系统敲除amyE基因第37-38页
        2.3.6 本实验室筛选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的改造第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双启动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和模型酶的表达第39-54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6页
        3.2.1 菌株和质粒第39页
        3.2.2 试剂和仪器第39-40页
        3.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40-42页
        3.2.4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42-44页
        3.2.5 分析方法第44-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3页
        3.3.1 通过单启动子优化提高β-CGTase的表达第46-48页
        3.3.2 通过双启动子优化提高β-CGTase的表达第48-50页
        3.3.3 采用双启动子PHpaII-PamyQ表达普鲁兰酶和α-CGTase第50-52页
        3.3.4 重组菌WS5PUL3-L罐发酵培养第52-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蛋白酶的敲除和普鲁兰酶发酵条件优化第54-69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54-55页
        4.2.2 试剂和仪器第55页
        4.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55-56页
        4.2.4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56-58页
        4.2.5 分析方法第5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8-68页
        4.3.1 六种胞外蛋白酶的敲除第58页
        4.3.2 普鲁兰酶、α-CGTase和β-CGTase在敲除菌WS11中的表达第58-60页
        4.3.3 重组菌WS11PUL3-L罐发酵培养第60页
        4.3.4 重组菌WS11PUL发酵条件优化第60-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蛋白酶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及发酵补料优化第69-81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69-72页
        5.2.1 菌株和质粒第69-70页
        5.2.2 试剂和仪器第70-71页
        5.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71页
        5.2.4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71页
        5.2.5 重组普鲁兰酶的纯化第71-72页
        5.2.6 分析方法第7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2-79页
        5.3.1 蛋白酶在摇瓶发酵时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72-73页
        5.3.2 蛋白酶在3-L罐发酵时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73-75页
        5.3.3 不同蛋白酶浓度下普鲁兰酶样品的纯化、动力学参数和聚集状态的测定第75-76页
        5.3.4 不同蛋白酶浓度下普鲁兰酶样品的热稳定性第76页
        5.3.5 宿主菌WS3、WS9和WB600蛋白表达差异第76-78页
        5.3.6 通过优化补料培养基提高普鲁兰酶酶活第78-79页
    5.4 小结第79-81页
第六章 增加细胞壁负电荷和优化信号肽提高普鲁兰酶表达研究第81-102页
    6.1 前言第8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81-89页
        6.2.1 菌株和质粒第81-83页
        6.2.2 试剂和仪器第83-84页
        6.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84页
        6.2.4 分子生物学操作第84-88页
        6.2.5 分析方法第88-8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9-100页
        6.3.1 伴侣蛋白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89-93页
        6.3.2 dltB基因的敲除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93-95页
        6.3.3 lytC基因的敲除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95-97页
        6.3.4 信号肽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第97-99页
        6.3.5 重组菌WS9DPUL/ywtF和WS9DLPUL/ywtF3-L罐发酵培养第99-100页
    6.4 小结第100-10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附录2 :启动子序列第114-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转化法高效制备L-正缬氨酸及其关键酶的分子改造
下一篇: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发酵及高产机制的初步生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