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文献回顾 | 第13-22页 |
1.3.1 微信成瘾与成瘾性行为 | 第13-17页 |
1.3.2 社会支持 | 第17-18页 |
1.3.3 基本心理需求 | 第18-20页 |
1.3.4 非适应性认知 | 第20-21页 |
1.3.5 研究述评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23-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径 | 第23-24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6-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6-28页 |
2.1.1 社会支持 | 第26页 |
2.1.2 微信成瘾 | 第26-27页 |
2.1.3 基本心理需求 | 第27-28页 |
2.1.4 非适应性认知 | 第2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2.1 失补偿理论 | 第28-29页 |
2.2.2 自我决定理论 | 第29页 |
2.2.3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9-30页 |
2.2.4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社会支持对员工微信成瘾的作用机制研究设计 | 第32-42页 |
3.1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2-37页 |
3.1.1 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的关系 | 第32页 |
3.1.2 基本心理需求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3.1.3 非适应性认知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3.1.4 基本心理需求、非适应性认知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中的作用 | 第35页 |
3.1.5 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3.1.6 研究假设 | 第36-37页 |
3.2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 第37-40页 |
3.2.1 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3.2.2 变量测量 | 第38-39页 |
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9-40页 |
3.3 实证方法设计 | 第40-42页 |
3.3.1 信度和效度分析方法 | 第40页 |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3 结构方程模型 | 第41-42页 |
第4章 社会支持对员工微信成瘾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42-54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4.2.1 样本构成分析 | 第42页 |
4.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2.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4页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4-48页 |
4.3.1 信度分析 | 第44-45页 |
4.3.2 效度分析 | 第45-48页 |
4.4 结构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48-54页 |
4.4.1 假设检验程序 | 第48-49页 |
4.4.2 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的关系检验 | 第49-50页 |
4.4.3 基本心理需求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50-51页 |
4.4.4 非适应性认知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51-52页 |
4.4.5 基本心理需求、非适应性认知在社会支持与微信成瘾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52-54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第54-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实践启示 | 第55-61页 |
5.2.1 关注员工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提高员工社会支持水平 | 第56-57页 |
5.2.2 重视员工现实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避免深陷虚拟微信世界 | 第57-59页 |
5.2.3 改善和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纠正其非适应性认知 | 第59-61页 |
第6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研究局限 | 第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