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案与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薪酬的界定及构成 | 第16-17页 |
2.1.2 薪酬满意度的含义 | 第17-18页 |
2.2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利用德尔菲法构建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指标体系 | 第18页 |
2.2.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权重 | 第18-19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相关方法 | 第19-21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3.1 公平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强化和期望理论 | 第22-23页 |
2.3.3 双因素理论 | 第23-24页 |
3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5页 |
3.1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概述 | 第24-28页 |
3.1.1 软件工程师的独特性 | 第24-25页 |
3.1.2 进行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的原因 | 第25页 |
3.1.3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过程 | 第25-26页 |
3.1.4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的一般原则 | 第26-27页 |
3.1.5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27-28页 |
3.1.6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28页 |
3.2 指标构建过程 | 第28-30页 |
3.2.1 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28页 |
3.2.2 评价指标的进一步筛选 | 第28-30页 |
3.2.3 资料收集及统计学方法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3.1 专家一般情况 | 第30页 |
3.3.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30-31页 |
3.3.3 专家协调系数W | 第31页 |
3.3.4 专家积极系数 | 第31页 |
3.3.5 指标的筛选结果 | 第31-32页 |
3.3.6 讨论 | 第32页 |
3.4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指标体系模型 | 第32-35页 |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42页 |
4.1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及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第35-36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 | 第36-38页 |
4.1.3 模糊矩阵评价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38页 |
4.2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8-42页 |
5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57页 |
5.1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第42-54页 |
5.1.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 第42-43页 |
5.1.2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43-47页 |
5.1.3 建立评语集与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第47-50页 |
5.1.4 模型求解 | 第50-52页 |
5.1.5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第一级指标因子模糊评价结果以及得分 | 第52-53页 |
5.1.6 综合模糊评价结果和得分 | 第53-54页 |
5.2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结论 | 第54-55页 |
5.3 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影响因素 | 第55页 |
5.4 提升软件工程师薪酬满意度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5.4.1 软件工程师薪酬激励的原则 | 第55页 |
5.4.2 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 | 第55页 |
5.4.3 进行薪酬水平的横向纵向比较 | 第55-56页 |
5.4.4 采取弹性薪酬激励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