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生态文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方法、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课堂生态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对课堂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和主要观点 | 第14-1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主要观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 | 第17-21页 |
一、生态、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化 | 第17-18页 |
(一)生态 | 第17页 |
(二)生态学 | 第17-18页 |
(三)教育生态化 | 第18页 |
二、课堂生态 | 第18-19页 |
三、文化与课堂文化 | 第19-21页 |
(一)文化 | 第19页 |
(二)课堂文化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课堂生态的主要内容 | 第21-27页 |
一、课堂生态的特征 | 第21-23页 |
(一)整体性 | 第21页 |
(二)共生性 | 第21-22页 |
(三)发展性 | 第22页 |
(四)生命生成性 | 第22-23页 |
二、课堂生态的结构 | 第23-25页 |
(一)课堂生态中的教师 | 第23-24页 |
(二)课堂生态中的学生 | 第24页 |
(三)课堂生态环境 | 第24-25页 |
三、课堂生态的功能 | 第25-27页 |
(一)可持续发展功能 | 第25-26页 |
(二)系统规范功能 | 第26页 |
(三)滋养功能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课堂生态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一、生态哲学基础 | 第27页 |
二、社会学基础 | 第27-28页 |
三、文化生态学基础 | 第28页 |
四、心理学基础 | 第28-31页 |
第四章 中学历史课堂生态的问卷调查 | 第31-43页 |
一、调查背景 | 第31页 |
二、中学历史课堂生态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31-43页 |
(一)被调查者的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 | 第31-32页 |
(二)被调查者的课堂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32-34页 |
(三)教学多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34页 |
(四)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 | 第34-36页 |
(五)中学历史课堂生态的评价功能的调查分析 | 第36-37页 |
(六)中学历史课堂生态失衡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37-38页 |
(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第38-39页 |
(八)教师衣着的调查分析 | 第39-40页 |
(九)中学历史课堂整体感知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中学历史课堂生态的优化策略 | 第43-49页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第43页 |
二、优化策略 | 第43-49页 |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 第43-44页 |
(二)关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环境 | 第44-45页 |
(三)关注中学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 第45-46页 |
(四)关注教学多媒体的恰当应用 | 第46-47页 |
(五)关注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 第47-49页 |
第六章 中学历史课堂生态与课堂文化的构建 | 第49-53页 |
一、营造生态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文化 | 第49页 |
二、中学历史课堂生态对课堂文化的影响 | 第49-53页 |
(一)反映中学历史课堂文化的生态性 | 第50页 |
(二)构建新型的教师观 | 第50-51页 |
(三)打造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 第51页 |
(四)构建尊重差异、彰显文化个性的课堂文化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