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理论方面 | 第12-13页 |
1.2.2 应用方面 | 第13-15页 |
1.2.2.1 驾驶员换道意图预测 | 第13-14页 |
1.2.2.2 车辆转向系统参数设计 | 第14页 |
1.2.2.3 驾驶员干扰状态检测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驾驶员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1 补偿跟随模型 | 第16页 |
1.3.1.2 预瞄跟随模型 | 第16-17页 |
1.3.1.3 神经肌肉控制模型 | 第17-18页 |
1.3.1.4 基于认知体系的驾驶员模型 | 第18页 |
1.3.2 多任务驾驶员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融合神经肌肉动力学和 QN 认知体系的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 | 第21-39页 |
2.1 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的整体框架 | 第21-22页 |
2.2 QN 认知体系下的驾驶员模型 | 第22-29页 |
2.2.1 QN 认知体系 | 第23-25页 |
2.2.2 驾驶员侧向控制机理 | 第25-28页 |
2.2.3 驾驶员侧向控制模型的实现 | 第28-29页 |
2.3 驾驶转向控制的神经肌肉动力学模型 | 第29-36页 |
2.3.1 神经肌肉动力学 | 第29-30页 |
2.3.2 驾驶转向控制的神经肌肉动力学模型 | 第30-36页 |
2.3.2.1 协同收缩刚度模块 | 第31页 |
2.3.2.2 反射控制器模块 | 第31-32页 |
2.3.2.3 手臂和转向动力学模块 | 第32-33页 |
2.3.2.4 参考模型 | 第33页 |
2.3.2.5 神经肌肉系统的性能 | 第33-36页 |
2.4 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36-37页 |
2.4.1 基于 QN 认知体系的侧向控制参数 | 第36-37页 |
2.4.2 神经肌肉动力学参数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运动辅助任务条件下的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 | 第39-48页 |
3.1 运动辅助任务条件下的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的整体框架 | 第39-41页 |
3.2 运动辅助任务的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 | 第41-44页 |
3.2.1 辅助任务条件下的认知体系 | 第41-42页 |
3.2.2 运动辅助的神经肌肉动力学模型 | 第42-44页 |
3.3 运动辅助任务和驾驶任务在模型中调度 | 第44-47页 |
3.3.1 辅助任务和驾驶任务在认知体系中的调度 | 第44-45页 |
3.3.2 运动辅助条件下的调度方法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和参数分析 | 第48-73页 |
4.1 融合神经肌肉动力学和 QN 认知体系的驾驶员控制模型的验证 | 第49-63页 |
4.1.1 实验场景 | 第49-50页 |
4.1.2 实验数据和仿真数据 | 第50-51页 |
4.1.2.1 实验数据 | 第50页 |
4.1.2.2 仿真数据 | 第50-51页 |
4.1.3 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第51-56页 |
4.1.4 神经肌肉动力学模型参数对驾驶性能的影响 | 第56-63页 |
4.1.4.1 协同收缩刚度 | 第56-59页 |
4.1.4.2 反射控制 | 第59-61页 |
4.1.4.3 神经肌肉系统的传递函数 | 第61-63页 |
4.2 运动辅助任务条件下驾驶员车辆控制模型的验证 | 第63-71页 |
4.2.1 实验场景及实验过程 | 第63-65页 |
4.2.2 实验数据及仿真数据 | 第65-66页 |
4.2.2.1 实验数据 | 第65页 |
4.2.2.2 仿真数据 | 第65-66页 |
4.2.3 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66-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