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剩余污泥产生及处理技术 | 第10-14页 |
1.1.1 剩余污泥产生及处置现状 | 第10-12页 |
1.1.2 控制剩余污泥重要性 | 第12页 |
1.1.3 剩余污泥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1.2 活性污泥性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1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 | 第14页 |
1.2.2 胞外聚合物(EPS)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污泥减量化研究及国内外现状 | 第15-20页 |
1.3.1 污泥减量化现状及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外主要污泥减量化技术进展 | 第16-20页 |
1.4 OSA 工艺在污泥减量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意义 | 第21-24页 |
1.5.1 课题提出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第24页 |
2.2 接种污泥及实验用水 | 第24-25页 |
2.3 实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5-31页 |
2.4 实验方案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活性污泥性质的比较 | 第32-44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不同运行条件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不同实验条件下污泥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及含量变化 | 第34-37页 |
3.3.1 混合液中的溶解性胞外聚合物(EPSs)含量 | 第35-36页 |
3.3.2 污泥混合液中的固着性胞外聚合物(EPSB)含量 | 第36-37页 |
3.4 不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内污泥减量效果研究 | 第37-42页 |
3.4.1 不同实验条件下污泥中 ATP 含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2 不同实验条件下对污泥产率系数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3 不同运行条件下反应器内污泥减量分析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对活性污泥去除污染物的影响 | 第44-5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不同实验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 第44-47页 |
4.2.1 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对废水的 COD 去除 | 第44-46页 |
4.2.2 厌氧、好氧、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对废水色度的去除 | 第46-47页 |
4.3 不同运行条件反应器内 pH 变化 | 第47-48页 |
4.4 不同实验条件下污泥混合液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温度、pH 条件对厌氧/好氧交替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 第51-60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温度对厌氧/好氧交替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 第51-55页 |
5.2.1 温度变化对活性污泥絮凝性影响 | 第51-53页 |
5.2.2 温度变化对 COD、色度去除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3 温度变化对活性污泥脱氢酶含量影响 | 第54页 |
5.2.4 温度对污泥产率系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5.3 pH 变化对活性污泥性能影响 | 第55-59页 |
5.3.1 pH 变化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5.3.2 pH 对 COD、色度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3 pH 变化对污泥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5.3.4 pH 变化对污泥产率系数影响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结论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