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震撼对员工离职倾向和组织犬儒主义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1-41页 |
2.1 消极震撼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1 震撼概念的提出 | 第21页 |
2.1.2 震撼概念的维度 | 第21-22页 |
2.1.3 震撼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2 心理契约违背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心理契约的含义 | 第23-24页 |
2.2.2 心理契约违背的内涵 | 第24页 |
2.2.3 心理契约违背的模型 | 第24-25页 |
2.2.4 心理契约违背的实证研究 | 第25-26页 |
2.3 工作嵌入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3.1 嵌入的理论渊源 | 第26-27页 |
2.3.2 工作嵌入的内涵与结构 | 第27页 |
2.3.3 工作嵌入的测量 | 第27-28页 |
2.3.4 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 | 第28-29页 |
2.4 组织犬儒主义相关理论 | 第29-32页 |
2.4.1 犬儒主义概述 | 第29-30页 |
2.4.2 组织犬儒主义的内涵与测量 | 第30页 |
2.4.3 组织犬儒主义的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2.5 离职倾向相关理论 | 第32-37页 |
2.5.1 离职倾向的含义 | 第32-33页 |
2.5.2 离职有关的经典模型 | 第33-36页 |
2.5.3 离职倾向的有关研究 | 第36-37页 |
2.6 员工传统性相关理论 | 第37-39页 |
2.6.1 传统性的概念 | 第37页 |
2.6.2 传统性的结构与测量 | 第37-38页 |
2.6.3 传统性的相关研究 | 第38-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第41-47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41-45页 |
3.1.1 震撼与组织犬儒主义 | 第41页 |
3.1.2 震撼与离职倾向 | 第41页 |
3.1.3 心理契约违背的中介作用 | 第41-43页 |
3.1.4 员工传统性的调节作用 | 第43-44页 |
3.1.5 工作嵌入的调节作用 | 第44-45页 |
3.2 理论模型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47-53页 |
4.1 调查过程 | 第47页 |
4.2 样本基本情况 | 第47-49页 |
4.3 测量工具 | 第49-50页 |
4.4 同源偏差检验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3-61页 |
5.1 信度检验 | 第53页 |
5.2 效度检验 | 第53-55页 |
5.2.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54页 |
5.2.2 竞争模型分析 | 第54-55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55-57页 |
5.4 假设检验 | 第57-59页 |
5.4.1 中介效应检验 | 第57-58页 |
5.4.2 调节效应检验 | 第58-59页 |
5.5 假设检验结果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果讨论与建议 | 第61-67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61页 |
6.2 讨论 | 第61-63页 |
6.2.1 理论贡献 | 第61-63页 |
6.2.2 实践贡献 | 第63页 |
6.3 实践应用 | 第63-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录1 员工调查问卷 | 第77-81页 |
附录2 配对问卷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