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6-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6-7页 |
1. 选择英语教材和汉语教材对比的原因 | 第6页 |
2. 本文选择两本教材作为对比对象的背景 | 第6-7页 |
(二) 本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 研究教材的意义 | 第7-8页 |
2. 研究教材课文的意义 | 第8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一) 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 | 第8-10页 |
(二) 国内汉语教材和英语教材对比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3. 问卷调查访谈法 | 第12-13页 |
三、 《博雅汉语》和《新概念英语》课文编选的对比 | 第13-25页 |
(一) 两部教材的编写理念 | 第13-14页 |
(二) 课文针对性的对比分析 | 第14-17页 |
1. 针对性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博雅汉语》和《新概念英语》课文针对性对比 | 第15-17页 |
(三) 实用性的对比分析 | 第17-20页 |
1. 实用性概述 | 第17-18页 |
2. 实用性对比 | 第18-20页 |
(四) 趣味性对比 | 第20-23页 |
(五) 文化因素的融合程度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四、 对汉语教材课文编写的建议 | 第25-28页 |
(一) 增强课文针对性,提升学习者对教材的兴趣 | 第25-26页 |
(二) 增强课文内容的实用性 | 第26-27页 |
(三) 加强课文语言风格的趣味性和示范性 | 第27-28页 |
(四) 避免标签式的文化灌输,在潜移默化当中使文化因素和课文语篇完美融合 | 第28页 |
五、 结语 | 第28-30页 |
注释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