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声歌唱的“立腔”与“行腔”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三)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从“腔”的概念谈起 | 第13-19页 |
| (一) “腔”的内涵 | 第13-14页 |
| 1.共鸣的“腔” | 第13-14页 |
| 2.音乐的“腔” | 第14页 |
| (二) 美声腔的由来 | 第14-17页 |
| 1.美声产生的背景 | 第14-15页 |
| 2.美声唱法传入中国 | 第15-16页 |
| 3.美声唱法的技术要求 | 第16-17页 |
| (三) 美声腔的特点 | 第17-19页 |
| 1.共鸣腔的特点 | 第17-18页 |
| 2.艺术腔的形态 | 第18-19页 |
| 二、美声歌唱的“立腔” | 第19-30页 |
| (一) 何谓“立腔” | 第19页 |
| (二) “立腔”的规范化 | 第19-21页 |
| (三) “立腔”的训练 | 第21-30页 |
| 1.呼吸基础 | 第21-23页 |
| 2.“喉咙打开”与喉头稳定 | 第23-26页 |
| 3.确立咽腔共鸣的核心作用 | 第26-28页 |
| 4.元音共鸣的本质 | 第28-29页 |
| 5.“立腔”的感知觉记忆 | 第29-30页 |
| 三、美声歌唱的“行腔” | 第30-41页 |
| (一) “行腔”在歌唱中的运用 | 第30-33页 |
| 1.“行腔”的训练途径 | 第30-31页 |
| 2.“行腔”的技巧 | 第31-33页 |
| 3.字腔统一的“行腔”训练 | 第33页 |
| (二) “行腔”需掌握歌唱语言特性 | 第33-36页 |
| 1.歌唱语言的精准性 | 第33-34页 |
| 2.歌唱语言的歌唱性 | 第34-35页 |
| 3.歌唱语言的故事性 | 第35-36页 |
| (三) “行腔”要尊重原作 | 第36页 |
| 1.不重视读谱的弊端 | 第36页 |
| 2.如何运用 | 第36页 |
| (四) “行腔”的文化底蕴 | 第36-37页 |
| (五) “行腔”的哲学思维 | 第37-39页 |
| 1.“行腔”中对立统一规律 | 第37-38页 |
| 2.“行腔”中量变到质变规律 | 第38-39页 |
| 3.“行腔”中否定之否定规律 | 第39页 |
| (六) 培养心理调控能力 | 第39-41页 |
| 1.歌唱与意志 | 第39-40页 |
| 2.克服心理紧张与焦虑 | 第40-41页 |
| 四、美声歌唱的审美内涵 | 第41-43页 |
| (一) 建立美声歌唱的人文基础 | 第41页 |
| (二)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声乐本体美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