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是非疑问句对比及习得偏误分析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汉语疑问句的本体研究 | 第11页 |
1.2.2 汉泰疑问句对比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4.1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4页 |
1.4.2 中介语理论 | 第14-15页 |
1.4.3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5-16页 |
2.汉泰是非疑问句对比 | 第16-25页 |
2.1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对比 | 第16-22页 |
2.1.1 是非疑问句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提问手段 | 第16-19页 |
2.1.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句式 | 第19-22页 |
2.2 汉语正反问同泰语是非问的同与异 | 第22-23页 |
2.2.1 汉语正反问句的句式 | 第22-23页 |
2.2.2 汉语正反问句和泰语是非问句的结构对比 | 第23页 |
2.3 汉泰是非疑问句的异同点总结 | 第23-25页 |
2.3.1 语气词 | 第23-24页 |
2.3.2 正负型选择问的删略 | 第24页 |
2.3.3“是”字是非疑问句 | 第24-25页 |
3.针对泰国学生是非问句的调查研究 | 第25-37页 |
3.1 调查研究 | 第25-28页 |
3.1.1 调查的目的 | 第25页 |
3.1.2 被调查者的情况 | 第25-26页 |
3.1.3 调查方法 | 第26页 |
3.1.4 问卷调查 | 第26-28页 |
3.2 偏误的整理分析 | 第28-37页 |
3.2.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28页 |
3.2.2 是非疑问句的偏误分析 | 第28-34页 |
3.2.3 偏误原因小结 | 第34-37页 |
4.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建议 | 第37-39页 |
4.1 结论 | 第37页 |
4.2 教学建议 | 第37-39页 |
5.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