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调理肉简介及发展前景 | 第8页 |
1.2 鸡肉中的微生物污染种类 | 第8-9页 |
1.2.1 腐败微生物 | 第8页 |
1.2.2 致病微生物 | 第8-9页 |
1.3 鸡肉在屠宰加工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 第9-11页 |
1.3.1 车间环境及设施 | 第9页 |
1.3.2 毛鸡验收 | 第9页 |
1.3.3 宰杀 | 第9页 |
1.3.4 浸烫和拔毛 | 第9-10页 |
1.3.5 净膛 | 第10页 |
1.3.6 预冷 | 第10页 |
1.3.7 分割包装 | 第10页 |
1.3.8 鸡肉调理制品的加工及包装 | 第10-11页 |
1.4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4.1 传统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11页 |
1.4.2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11-13页 |
1.5 预测微生物学概况 | 第13-17页 |
1.5.1 预测微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2 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6页 |
1.5.3 食品货架期的预测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1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3页 |
3.1 材料 | 第18页 |
3.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19-23页 |
3.4.1 低温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 第19-21页 |
3.4.2 假单胞菌为SSO 的确定和腐败限控量Ns 的确定 | 第21-22页 |
3.4.3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22-23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52页 |
4.1 低温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 第23-27页 |
4.1.1 生鲜鸡肉及川香鸡柳的感官指标测定结果 | 第24页 |
4.1.2 细菌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4.1.3 总的细菌 16SrDNA 的 PCR 结果 | 第25-26页 |
4.1.4 DGGE 图谱及分析 | 第26-27页 |
4.2 假单胞菌为SSO 的确定和腐败限控量Ns 的确定 | 第27-30页 |
4.2.1 生鲜鸡肉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各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27-28页 |
4.2.2 川香鸡柳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各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28页 |
4.2.3 生鲜鸡肉假单胞菌与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4.2.4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与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4.2.5 特定腐败微生物与最小腐败量的确定 | 第30页 |
4.3 生鲜鸡肉中假单胞菌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30-40页 |
4.3.1 生鲜鸡肉中假单胞菌一级模型的拟合 | 第30-33页 |
4.3.2 生鲜鸡肉中假单胞菌生长的动力学参数 | 第33-36页 |
4.3.3 温度对生鲜鸡肉中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36-38页 |
4.3.4 生鲜鸡肉中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第38-40页 |
4.3.5 生鲜鸡肉剩余货架期的建立与验证 | 第40页 |
4.4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40-50页 |
4.4.1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一级模型的拟合 | 第40-43页 |
4.4.2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生长的动力学参数 | 第43-46页 |
4.4.3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建立与评价 | 第46-49页 |
4.4.4 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第49-50页 |
4.4.5 川香鸡柳剩余货架期的预测和验证 | 第50页 |
4.5 生鲜鸡肉及川香鸡柳中假单胞菌生长动力学参数的比较 | 第50-52页 |
4.5.1 一级模型的拟合 | 第50-52页 |
4.5.2 二级模型的拟合 | 第52页 |
4.5.3 剩余货架期方程的建立 | 第52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2-54页 |
5.1 讨论 | 第52-54页 |
5.1.1 低温贮藏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 第52页 |
5.1.2 假单胞菌为SSO 的确定和腐败限控量Ns 的确定 | 第52-53页 |
5.1.3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53-54页 |
5.2 结论 | 第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ABSTRACT | 第59-60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60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