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3页 |
0.1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0.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0.2.2 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0页 |
0.2.3 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0页 |
0.3 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0.3.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0-11页 |
0.3.2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1页 |
0.3.3 交际法理论 | 第11页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 第11-13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0.4.1.1 语料收集法 | 第12页 |
0.4.1.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0.4.1.3 个别访谈法 | 第12页 |
0.4.1.4 对比实验 | 第12页 |
0.4.2 研究步骤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1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6页 |
1.1.1 祈使句定义及其功能类型研究 | 第13页 |
1.1.2 祈使句构成成分研究 | 第13-15页 |
1.1.2.1 祈使句中各句法成分研究 | 第13-14页 |
1.1.2.2 祈使句中各词类研究 | 第14-15页 |
1.1.3 结构类型及其他成分的研究 | 第15页 |
1.1.4 祈使句的语用研究 | 第15-16页 |
1.2 疑问祈使句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17页 |
1.2.1 疑问祈使句的定性研究 | 第16-17页 |
1.2.2 疑问祈使句的句法结构特点及语用研究 | 第17页 |
1.3 祈使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成果综述 | 第17-18页 |
1.3.1 习得研究 | 第17页 |
1.3.2 教学研究 | 第17-18页 |
1.4 已有研究成果小结及其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疑问祈使句的句法、语用分析 | 第19-36页 |
2.1 疑问祈使句中疑问标记的结构类型 | 第19-24页 |
2.1.1 由能愿动词构成的疑问标记 | 第19-20页 |
2.1.1.1 “V不V”结构 | 第19-20页 |
2.1.1.2 “V……吗”结构 | 第20页 |
2.1.2 由形容词构成的疑问标记 | 第20-21页 |
2.1.2.1 好不好 | 第20-21页 |
2.1.2.2 好吗 | 第21页 |
2.1.3 由一般动词构成的疑问标记 | 第21页 |
2.1.3.1 行不行 | 第21页 |
2.1.3.2 行吗 | 第21页 |
2.1.4 由判断动词“是”与能愿动词组合构成的疑问标记 | 第21-24页 |
2.1.4.1 是不是+可以 | 第21页 |
2.1.4.2 是不是+应该/该 | 第21-22页 |
2.1.4.3 是不是+要 | 第22页 |
2.1.4.4 是不是+得 | 第22-24页 |
2.2 疑问祈使句中与教学相关的主要特点 | 第24-27页 |
2.2.1 疑问标记在句中的位置 | 第24-25页 |
2.2.2 疑问祈使句中的附加成分 | 第25-26页 |
2.2.2.1 请 | 第25页 |
2.2.2.2 动词重叠及“动词+一下” | 第25-26页 |
2.2.3 疑问祈使句的句调特征 | 第26-27页 |
2.2.3.1 语气词 | 第26-27页 |
2.2.3.2 话语中的句调和标点符号 | 第27页 |
2.3 疑问祈使句的语用功能特征分析 | 第27-36页 |
2.3.1 疑问祈使句语用功能一览 | 第27-30页 |
2.3.2 命令 | 第30-31页 |
2.3.3 禁止 | 第31-32页 |
2.3.4 建议 | 第32页 |
2.3.5 劝阻 | 第32-33页 |
2.3.6 请求 | 第33-34页 |
2.3.7 乞免 | 第34页 |
2.3.8 疑问祈使句语用功能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教学设想及教学实验 | 第36-47页 |
3.1 教学设想 | 第36-39页 |
3.1.1 根据本族语者的使用习惯安排教学重点和语法点编排顺序 | 第36-37页 |
3.1.1.1 初级阶段可以出现并重点讲解的疑问标记 | 第36-37页 |
3.1.1.2 中级阶段可以逐步补充讲解的疑问标记 | 第37页 |
3.1.1.3 高级阶段可以陆续补充的疑问标记 | 第37页 |
3.1.2 在教学中结合语境,关注语用 | 第37-38页 |
3.1.3 使用多种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技巧 | 第38-39页 |
3.2 教学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 | 第39-43页 |
3.2.1 实验对象 | 第39页 |
3.2.2 设计思路 | 第39页 |
3.2.3 主要内容 | 第39页 |
3.2.4 教学实验过程 | 第39-43页 |
3.2.4.1 实验时间 | 第39-40页 |
3.2.4.2 有关疑问祈使句部分的教案设计 | 第40-43页 |
3.2.4.3 最终教学成果检测 | 第43页 |
3.3 教学实验结果 | 第43-47页 |
3.3.1 问卷测验结果数据统计 | 第43-45页 |
3.3.1.1 第一部分正确率对比 | 第43页 |
3.3.1.2 第二部分正确率对比 | 第43-44页 |
3.3.1.3 第三部分正确率对比 | 第44-45页 |
3.3.2 实验结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疑问祈使句偏误分析 | 第47-59页 |
4.1 调查情况简介 | 第47-49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47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47页 |
4.1.3 所考察疑问祈使句的范围 | 第47-48页 |
4.1.4 问卷设计依据及实施形式 | 第48-49页 |
4.1.4.1 问卷第一、第二部分设计依据 | 第48页 |
4.1.4.2 问卷第三部分设计说明 | 第48-49页 |
4.1.4.3 问卷实施形式 | 第49页 |
4.2 疑问祈使句偏误情况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49-54页 |
4.2.1 第一部分偏误统计结果 | 第49-51页 |
4.2.2 第二部分偏误统计结果 | 第51-52页 |
4.2.3 第三部分中语法偏误统计结果 | 第52-53页 |
4.2.3.1 问卷第三部分语法偏误数量 | 第52页 |
4.2.3.2 语气助词及标点符号 | 第52-53页 |
4.2.3.3 疑问标记误用 | 第53页 |
4.2.3.4 动词 | 第53页 |
4.2.3.5 “请”的偏误 | 第53页 |
4.2.4 第三部分中语用偏误统计结果 | 第53-54页 |
4.2.4.1 问卷第三部分语用偏误数量 | 第53-54页 |
4.2.4.2 疑问标记的礼貌层级 | 第54页 |
4.2.4.3 疑问标记冗余 | 第54页 |
4.2.4.4 “您”的偏误 | 第54页 |
4.3 偏误原因探讨 | 第54-56页 |
4.3.1 母语知识负迁移 | 第54-55页 |
4.3.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及学习策略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教师、教学及教材编写方面的不足 | 第56页 |
4.4 教学建议 | 第56-59页 |
4.4.1 重点教授含常用疑问标记的疑问祈使句 | 第56-57页 |
4.4.2 偏误预治 | 第57页 |
4.4.3 关注典型语境,加强辨析 | 第57-58页 |
4.4.4 语法教学和语用教学相结合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1 《新实用汉语课本》中有关疑问祈使句的内容 | 第65-67页 |
附录2 测试问卷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