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 | 第8-9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关于“时”与“时候”的本体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时”与“时候”的对外汉语层面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时”与“时候”的语义、语法功能考察 | 第14-21页 |
2.1 “时”的语义、语法功能考察 | 第14页 |
2.2 “时候”的语义、语法功能考察 | 第14-17页 |
2.3 “时”与“时候”的比较研究 | 第17-19页 |
2.3.1 从语体角度来看 | 第17页 |
2.3.2 从语法角度来看 | 第17-19页 |
2.3.3 从语音角度来看 | 第19页 |
2.4 “时”与“时候”的异同与偏误的产生 | 第19-21页 |
3 外国学生“时”与“时候”偏误分析 | 第21-26页 |
3.1 外国学生“时”与“时候”的使用频次考察 | 第21-22页 |
3.2 “时”与“时候”正确使用情况动态考察 | 第22-23页 |
3.3 “时”与“时候”偏误统计 | 第23-26页 |
3.3.1 偏误情况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3.3.2 偏误类型分析 | 第23-26页 |
4 外国学生“时”与“时候”偏误生成的原因 | 第26-31页 |
4.1 母语负迁移 | 第26-28页 |
4.2 目的语规则泛化 | 第28页 |
4.3 教学误导 | 第28-29页 |
4.3.1 教材的误导 | 第28-29页 |
4.3.2 教学过程的误导 | 第29页 |
4.4 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29-31页 |
4.4.1 转述 | 第29-30页 |
4.4.2 检索重复 | 第30-31页 |
5 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31-35页 |
5.1 不断深化和完善现代汉语本体研究 | 第31页 |
5.2 培养汉外语言对比的意识 | 第31-32页 |
5.3 充分保证教材的质量 | 第32-33页 |
5.4 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5.5 “时间词”的研究与教学 | 第34-35页 |
6 结语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