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趋势第9页
        1.1.2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第9-10页
        1.1.3 移动学习在大学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第10-11页
        1.1.4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2 研究的现状与本研究的目的第12-15页
        1.2.1 研究的现状第12-13页
        1.2.2 本研究的目的第13-15页
    1.3 研究综述第15-21页
        1.3.1 什么是教学模式第15-16页
        1.3.2 相关概念第16-20页
        1.3.3 翻转课堂的缘起第20-21页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1-22页
        1.4.1 研究的思路第21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22-41页
    2.1 理论基础第22-25页
        2.1.1 移动微型学习理论第22-23页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第23-24页
        2.1.3 学习金字塔理论第24页
        2.1.4 联通主义理论第24-25页
    2.2 大学物理课程性质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选取第25-27页
        2.2.1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第25-26页
        2.2.2 教学内容的选取第26-27页
    2.3 教学实践基础的分析第27-41页
        2.3.1 调查设计第27-28页
        2.3.2 调查情况分析第28-39页
        2.3.3 调查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分析第41-56页
    3.1 翻转课堂教学的“四大支柱”第41-43页
    3.2 几种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第43-49页
        3.2.1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第43-44页
        3.2.2 张金磊等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第44-45页
        3.2.3 钟晓流等提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第45-46页
        3.2.4 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第46-47页
        3.2.5 美国林地高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第47页
        3.2.6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启示第47-49页
    3.3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第49-56页
        3.3.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第49-50页
        3.3.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第50-51页
        3.3.3 新模式中师生教学活动的行为分析第51-54页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第54-56页
第四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建设第56-76页
    4.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第56-62页
        4.1.1 课前教学活动的设计第56-58页
        4.1.2 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第58-60页
        4.1.3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第60页
        4.1.4 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第60-62页
    4.2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第62-65页
        4.2.1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第62-63页
        4.2.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设计的原则第63-65页
    4.3 微视频的制作与工具介绍第65-69页
        4.3.1 微视频制作工具简介第66-67页
        4.3.2 混合合成式微视频制作的一般流程第67-68页
        4.3.3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参数要求第68-69页
    4.4 微信公共账号的设计第69-74页
        4.4.1 “物理视界”微信公众账号的设计第70-74页
        4.4.2 微信公众账号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第74页
    4.5 导学清单的设计与制作第74-76页
第五章 教学实验研究第76-92页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第76-77页
        5.1.1 实验的目的设计第76页
        5.1.2 教学实验的实施第76-77页
    5.2 教学评价分析第77-92页
        5.2.1 问卷分析第78-90页
        5.2.2 教学实践总结第90-9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2-94页
    6.1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第92-93页
    6.2 研究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附录第97-113页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离子自组装构建的超分子纳米材料及其功能
下一篇:桥梁设计阶段的BIM模型建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