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BIM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1.2.1 BIM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 第9-11页 |
1.2.2 BIM在国内政策支持和取得的成果 | 第11-14页 |
1.3 BIM软件平台介绍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 第15-17页 |
1.4.1 研究问题和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BIM基本理论 | 第17-30页 |
2.1 BIM历史起源及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2 BIM的核心概念 | 第18-25页 |
2.2.1 BIM的两大核心理念 | 第18-21页 |
2.2.2 BIM模型的三大特性 | 第21-22页 |
2.2.3 BIM的核心驱动力 | 第22-25页 |
2.3 BIM能力成熟度模型 | 第25-26页 |
2.4 桥梁设计中的BIM | 第26-29页 |
2.4.1 BIM桥梁设计的基本流程 | 第26-28页 |
2.4.2 BIM在桥梁设计中扮演的角色 | 第28页 |
2.4.3 传统桥梁设计与BIM桥梁设计的对比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桥梁BIM参数化标准构件族的建立 | 第30-67页 |
3.1 Revit基本介绍 | 第30-35页 |
3.1.1 项目的概念 | 第30-31页 |
3.1.2 图元和图元属性 | 第31-33页 |
3.1.3 标高和轴网 | 第33-34页 |
3.1.4 族的概念 | 第34-35页 |
3.2 Revit的结构模型参数化实现系统 | 第35-40页 |
3.2.1 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 | 第35-37页 |
3.2.2 尺寸标注及其参数驱动 | 第37-38页 |
3.2.3 尺寸标注参数支持的数学语法与条件语句 | 第38-39页 |
3.2.4 自适应公制常规模型 | 第39-40页 |
3.3 T梁、箱梁和变截面梁BIM参数化设计 | 第40-52页 |
3.3.1 T梁的参数化设计 | 第40-45页 |
3.3.2 箱梁的参数化设计 | 第45-48页 |
3.3.3 变截面梁参数化的设计 | 第48-52页 |
3.4 重力实体墩、空心墩和柱式墩的参数化设计 | 第52-65页 |
3.4.1 重力实体墩的参数化设计 | 第52-56页 |
3.4.2 空心墩的参数化设计 | 第56-60页 |
3.4.3 柱式墩的参数化设计 | 第60-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桥梁设计阶段的BIM模型建立 | 第67-94页 |
4.1 基于Revit的桥梁设计阶段的BIM建模框架 | 第67-70页 |
4.1.1 构件模型的创建思路 | 第67-68页 |
4.1.2 结构框架模型的创建方式与逻辑 | 第68-69页 |
4.1.3 构件模型在结构框架模型中的放置方式 | 第69-70页 |
4.1.4 桥梁设计阶段的BIM建模流程 | 第70页 |
4.2 苏家浩大桥工程设计阶段的BIM模型 | 第70-88页 |
4.2.1 依托项目工程概况 | 第70-73页 |
4.2.2 拱圈的BIM模型建立 | 第73-78页 |
4.2.3 标准构件模型的准备 | 第78-79页 |
4.2.4 结构框架的建立 | 第79-82页 |
4.2.5 构件模型的放置 | 第82-88页 |
4.3 BIM模型中包含的CAD元素 | 第88-93页 |
4.3.1 自动出图功能 | 第88-91页 |
4.3.2 工程量计算功能 | 第91-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本文取得的成果 | 第94-95页 |
5.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