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 (三) 相关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一. 学校仪式活动及其德育功能 | 第10-19页 |
| (一) 仪式及学校仪式活动的概念界定 | 第10页 |
| (二) 学校仪式活动的种类 | 第10-12页 |
| 1. 仪式化 | 第11页 |
| 2. 礼仪 | 第11页 |
| 3. 典礼 | 第11-12页 |
| 4. 庆典 | 第12页 |
| (三) 学校仪式活动的特点 | 第12-16页 |
| 1. 象征性 | 第12-13页 |
| 2. 集中性 | 第13页 |
| 3. 神入性 | 第13页 |
| 4. 虚拟性 | 第13-14页 |
| 5. 传承性 | 第14页 |
| 6. 情境性 | 第14-15页 |
| 7. 潜在性 | 第15-16页 |
| (四) 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 | 第16-19页 |
| 1. 社会角色转换 | 第16页 |
| 2. 文化习得 | 第16-17页 |
| 3. 文化认同 | 第17页 |
| 4. 规范功能 | 第17-18页 |
| 5. 导向功能 | 第18页 |
| 6. 熏陶功能 | 第18-19页 |
| 二. 当前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异化及成因 | 第19-25页 |
| (一) 仪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 | 第19页 |
| (二) 仪式操演形式应然与实然的对立 | 第19-21页 |
| (三) 仪式对意识形态的迎合或征用 | 第21页 |
| (四) 仪式过于程式化的倾向 | 第21-23页 |
| (五) 仪式意义本真原味的流失 | 第23-25页 |
| 三.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 | 第25-32页 |
| (一) 学校仪式活动德育功能实现的原则 | 第25-28页 |
| 1. 人本主义原则 | 第25页 |
| 2. 审慎质疑原则 | 第25-26页 |
| 3. 整体全面原则 | 第26-27页 |
| 4. 坚持实践原则 | 第27-28页 |
| (二) 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与方法 | 第28-32页 |
| 1.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 第28-29页 |
| 2. 重视情感体验 | 第29页 |
| 3. 提升文化品位 | 第29-30页 |
| 4. 处理好仪式活动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 第30页 |
| 5. 合理整合学校仪式活动资源 | 第30-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附录:江苏省大港中学2011年十八岁成人仪式实录 | 第33-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