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8-12页 |
1 前言 | 第12-24页 |
1.1 雌三醇残留现状及其特点 | 第12-14页 |
1.1.1 雌三醇特点 | 第12页 |
1.1.2 危害 | 第12-13页 |
1.1.3 残留现状 | 第13-14页 |
1.2 雌三醇残留检测技术进展 | 第14-19页 |
1.2.1 仪器分析法 | 第15-16页 |
1.2.2 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第19-21页 |
1.3.1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2 主要试剂与实验动物 | 第25-26页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44页 |
2.2.1 雌三醇半抗原设计与合成 | 第27-28页 |
2.2.2 动物免疫操作 | 第28-31页 |
2.2.3 抗血清效果分析 | 第31-32页 |
2.2.4 兔源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2页 |
2.2.5 单克隆抗体筛选及制备 | 第32-37页 |
2.2.6 抗体纯化 | 第37-38页 |
2.2.7 雌三醇抗体同源异源ic 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38-41页 |
2.2.8 基于一步电沉积制备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雌三醇 | 第41-42页 |
2.2.9 样品前处理以及基质干扰 | 第42-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73页 |
3.1 半抗原及抗原合成与鉴定 | 第44-46页 |
3.1.1 半抗原合成 | 第44-45页 |
3.1.2 人工抗原合成 | 第45-46页 |
3.2 雌三醇抗体制备 | 第46-51页 |
3.2.1 雌三醇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46-47页 |
3.2.2 雌三醇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47-48页 |
3.2.3 雌三醇抗体纯化 | 第48-49页 |
3.2.4 单克隆抗体性能鉴定 | 第49-51页 |
3.3 雌三醇抗体ELSIA方法的建立 | 第51-64页 |
3.3.1 基于多克隆抗体ic 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51-61页 |
3.3.2 基于多克隆抗体ic ELISA方法检测奶制品中的雌三醇残留 | 第61-63页 |
3.3.3 基于单克隆抗体ic 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63-64页 |
3.4 基于单克隆抗体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方法 | 第64-73页 |
3.4.1 普鲁士蓝-壳聚糖-纳米金复合物的光学特性 | 第64-65页 |
3.4.2 两种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65-66页 |
3.4.3 传感器的性能表征图 | 第66页 |
3.4.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6-68页 |
3.4.5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8-69页 |
3.4.6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 第69-71页 |
3.4.7 实际样品检测 | 第71-72页 |
3.4.8 与其他传感器方法比对 | 第72-7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3-79页 |
4.1 讨论 | 第73-77页 |
4.1.1 提高ELISA方法灵敏度的途径 | 第73-76页 |
4.1.2 雌三醇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76-77页 |
4.2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4.2.1 结论 | 第77页 |
4.2.2 创新点 | 第77页 |
4.2.3 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会议、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附录B 半抗原结构鉴定数据表 | 第91页 |